中國礦床地質學傢。1915年6月18日生於河南安陽,逝於1999年9月16日。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45~1947年赴美國進修。歷任礦產測勘處工程師,全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銅官山勘探隊隊長,地質部遠景景計劃司總工程師、礦床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和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1987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院士。早年郭文魁指出瞭川滇邊界的早期海西運動,首先提出攀枝花鐵礦的巖漿分異成礦觀點,並從膠東雜巖中劃出含金中生代花崗巖。50年代,他論證瞭銅官山銅礦夕卡巖熱液成礦過程。他研究總結瞭中國銅、鉛、鋅、金、錫、鎢等礦的成礦特征,認為中國的成礦演化是以華北- 塔裡木地臺為骨架向南、北發展,主要內生礦產形成於主要造山期以後的階段,金屬礦產具有多類型、多時期、多組分的特點,在一個成礦期內,礦化作用可分為4個相互過渡的階段,圍繞侵入體呈現不同礦物組合的成礦分帶。他將全國劃分為三大成礦旋回和三大成礦域、一系列成礦省和相應的構造成礦帶,指出瞭找礦方向。他的《我國主要礦產成礦條件的基本特征》一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參加編制的《中國稀有有色成礦規律圖》(1:300 萬)和指導主編的《中國成礦規律圖》(1:100萬)(《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主要著作有《論安徽銅官山銅礦成因》(1957)、《某些金屬礦床的原生分帶及其成因問題》(1963)、《西華山鎢礦床的金屬礦化作用──一個與巖漿後期滲浸聯系的熱液礦脈之實例》(1983)、《中國內生金屬成礦圖(1:400萬)及說明書》(主編,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