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中性粒子,自旋為1/2,靜止品質為零,始終以光速運動。在宇宙中已知的粒子中,中微子是與物質作用最弱的粒子:通過地球直徑那麼厚的物質,隻有10-10的中微子與物質中的質子或中子發生反應。1931年W.泡利為瞭解釋β衰變能量動量守恆問題,提出可能存在某種未知的中性粒子。1933年E.費密進一步研究瞭這一假設,並把這種中性粒子命名為中微子。1956年美國物理學傢C.L.科恩及F.萊因因斯首先檢測到核反應堆中產生的反中微子的稀有俘獲。反中微子的自旋始終與運動方向相同,而中微子的自旋與運動方向相反。1962年實驗上正式確定存在兩種不同的中微子:電子中微子Ⅴe(

e)和 μ子中微子Ⅴ μ( μ),後者在和質子、中子發生反應時,隻能產生 μ子,而不能產生電子。現在還沒有滿意的理論,說明中微子質量一定嚴格為零,或者一定不為零;也沒有解釋為什麼存在兩種不同的中微子。如果中微子有小的靜止質量,中微子之間有一定的幾率可以互相轉變(中微子振蕩),這將對宇宙的演化進程有很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