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射偏光顯微鏡研究透明礦物的光學性質的學科。礦物學的一個分支。內容包括晶體光學,光性礦物學各論和礦物鑒定表3部分。用反射偏光顯微鏡對不透明礦物光學性質的研究,則屬於礦相學的範疇。晶體光學又稱光性結晶學,它研究光在晶體中的傳播及各種有關現象,如折射、雙折射、色散、幹涉等。偏光顯微鏡是其研究用的基本工具。透射偏光顯微鏡也稱巖相顯微鏡,它與生物顯微鏡的主要差別在於增加瞭一對偏光鏡及相應的附件,使入射光變為偏振光而不再是自然光。在單偏光鏡下可以觀察礦物的形態、解解理,測定解理角、折射率等。在正交偏光鏡下可以測定雙折射率、消光類型和消光角、延長符號等。在聚斂偏光下,可以觀察幹涉圖,測定晶體的軸性、光性符號和光軸角等。現代的偏光顯微鏡,配有熱臺,溫度可達1700℃,能夠觀察礦物的結晶過程,測定礦物的熔點、共結溫度、重結晶溫度等熱學性質。在偏光顯微鏡下研究的礦物,可為碎粒形式,或制成0.03毫米標準厚度的薄片。透明礦物與不透明礦物的區分,即以0.03毫米厚的礦物薄片對可見光是否透明為準。光性礦物學各論是系統地對各種透明礦物的光學性質和其他有關性質的全面闡述。透明礦物種類繁多,幾乎包括瞭除大部分自然元素、硫化物及部分氧化物以外的所有礦物。礦物光性鑒定表是以鑒定透明礦物為目標,以表格形式編制的礦物光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