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農作物的地域分佈。它包括各類農作物在不同地區的分佈和地區內各類農作物的相互關係。

  影響因素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等各類不同農作物,儘管它們有某些共性,但是各自有不同的適生條件。如同是糖料作物,甘蔗是熱帶、亞熱帶作物,具有喜高溫、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長期長等特點,對熱量要求嚴格,日均溫低於10℃就停止生長,冬季最低溫低於0℃可能遭受凍害;甜菜則喜溫涼氣候,具有耐寒、耐旱、耐鹽鹼堿特性,能耐-3~-4℃低溫,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少,土壤耕作層含鹽量在0.33~0.65%尚能生長。這表明作物佈局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而且,作物的不同品種可以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因此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也影響作物佈局。再則,各類作物佈局與經濟技術條件也密切關聯。如人口密度大小、勞畜力多寡、種植經營的原有基礎、技術裝備程度、交通運輸條件、農產品加工工業佈局,以至於收購價格等,對物作合理佈局都有很大影響。

  佈局原則 糧食生產是其他各類經濟作物合理佈局的基礎。中國人多耕地少,正確處理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是作物佈局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此外,還要在妥善安排糧食生產的同時,根據一個地區影響作物佈局的各種因素,並根據對於各種作物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合理調整各種經濟作物的佈局。

  經濟作物的生態適應和耕作技術要求較高,必須因地制宜,適當集中,各地區不能強求自給。如佈局分散,必然導致產品產量和質量下降,商品率不高。其佈局調整的基本原則是:①向自然生態條件適宜、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生產潛力大的地區集中;②盡量向生產基礎和技術基礎比較好,基本生產條件改造建設容易、投資少、見效快的地區集中;③集中地區在種植某一經濟作物為主的同時,在作物組合上要考慮與糧食作物及綠肥或豆科作物的合理輪作倒茬,使用地和養地相結合,商品性生產與自給性生產相結合,考慮糧食自給的保證程度,或調劑的可能性;④逐步適當擴大經營規模,並盡可能使同種經濟作物種植區相連成片,以利於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和組織加工運輸,逐步向區域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發展簡況 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農作物佈局以小農經濟自給性的糧食作物占主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隨著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調整和加強瞭原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產,開辟瞭新的商品糧、棉、麻、糖料以及橡膠等作物基地;隨著城市工礦區的發展,分別建立瞭蔬菜等副食品基地,從而使中國作物佈局有瞭比較合理的分工。不少地區還開展瞭以提高糧食耕地復種指數、改種高產作物為主要內容的耕作制度的改革,使作物組合發生新的變化。然而由於中國人口多,農村人口比例大,耕地又少,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糧食商品率還不高,加之交通運輸條件較落後,所以在作物佈局上,一方面必須加快進行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對多災、低產的缺糧區要加強綜合治理,以盡快改變它們的廣種薄收習慣,力求多數地區做到糧食自給或基本自給。今後在改革耕作制度的過程中,要考慮當地的自然和經濟技術條件,合理地安排種植最適宜或比較適宜的農作物,以較少的工本,獲得優質高產。盡可能做到合理佈局,通過一個較長的過程逐步實行社會化、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趨利避害,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