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20世紀20、30年代。40年代時規模增大,先後有嘉陵江流域、川東、漢中盆地等地理考察,並出版瞭考察報告。大規模的地理考察工作始於1951年的西藏考察,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成立以後更蓬勃展開。中國現代地理考察多數是以地學、生物學為主的綜合性考察,亦有些單學科地理考察。30多年來,先後較大規模地進行瞭華南、西北、西南、黃河中下遊、青藏高原和黑龍江等地區以及海洋、湖泊、山地、冰川、凍土等內容的考察,考察範圍遍及全國。其中,前期考察多集集中在科學資料缺乏的邊疆地區,60年代以後逐步轉入解決擬開發或已開發地區的地理問題。每年參加考察的人數達幾千人。

  青藏高原考察 自50年代初開始,以後考察工作一直不停(見彩圖),重要考察如下。

地理工作者在青藏高原考察

  西藏考察 於1951年和1952年分兩批考察西藏中東部的地理、地質、農業,主要成果有《西藏農業考察報告》、《西藏東部地質及礦產調查資料》等。

  珠穆朗瑪峰登山科學考察 第一次於1959年進行,考察范圍7000平方公裡;第二次於1966~1968年進行,面積擴大為5萬平方公裡;第三次於1975年進行。考察成果有《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報告》,包括自然地理、現代冰川和地貌等7個分冊。首次建立瞭較完整的珠穆朗瑪峰地區地層剖面系統,提出青藏高原板塊構造模型;否定瞭外國學者關於喜馬拉雅極高山地區具備重結晶的成冰作用的假設;分析提出瞭高海拔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並精確測定珠穆朗瑪峰的高程為8848.13米。第四次於2005年進行。這次考察綜合利用現代技術,精確確定珠峰頂的高程為8844.43米,實現瞭迄今為止對珠峰高程最為精確的測量,還確定瞭珠峰的平面位置。這次測定的冰雪深度的精度是±0.1米,這也是當今技術所能達到的最精確的數據。

  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 於1959~1962年對川西、滇西北的橫斷山區內引水路線工程地質條件和引水地區自然資源綜合開發進行瞭考察研究,成果有《川滇接壤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及生產力發展遠景設想方案》、《甘孜阿壩地區遠景經濟開發意見》等。

  西藏綜合考察 於1960~1962年考察瞭川藏、青藏公路沿線及那曲(黑河)、日喀則、江孜地區。這次考察首次估算瞭雅魯藏佈江年徑流總量及水能蘊藏量,指出西藏存在兩個鉻鐵礦成礦帶,並發現以庫水硼鎂石和柱硼鎂石為主的新類型硼鹽。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分3個階段:1973~1979年考察西藏自治區;1981~1985年考察橫斷山地區;1987~1991年考察喀喇昆侖山區(圖1、2)。考察的中心課題是“青藏高原形成、演變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考察確定:自上新世以來,高原累計上升3500~4000米;指出高原隆升過程中形成瞭復雜的生態環境,促進瞭生物種群的分化,使之成為一些屬的分化中心和分佈中心;首次發現中國大陸上第一座濕蒸汽高溫熱田──羊八井地熱田。已出《西藏自然地理》等34部專著,計2200萬字。這項考察成果獲1988年中國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

圖1 中國昆侖山北翼甫魯北營地(海拔2800米)

圖2 中國藏北龍木錯湖濱宿營地(海拔5000米)

  其他考察 還有對長江源考察(見彩圖)、黃河源考察、希夏邦馬峰考察等。經考察,正式將沱沱河定為長江的正源;訂正鄂陵湖、紮陵湖的名稱和位置,建議以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地理工作者在長江源考察

  熱帶、亞熱帶地區考察 包括:1952年選擇引種三葉橡膠宜林地考察;1953~1962年雲南紫膠資源開發利用考察;1957~1962年粵桂閩三省區熱帶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考察;1963~1966年雲貴川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生產合理佈局考察;1963~1966年贛閩兩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山地利用與水土保持考察;1980~1988年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等。南方山區綜合考察分兩階段進行。1980~1983年考察長江以南6省(區),以丘陵山區資源合理利用為主要內容;1984~1988年考察長江以南9省(區),以尋求丘陵山區開發治理途徑為主要內容。主要成果有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丘陵山區資源合理利用、丘陵山區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南方山區農業發展戰略考察研究等。

  黃淮海平原考察 1954~1960年的土壤調查,糾正瞭黃淮海平原有機質缺乏的觀點,指出旱澇、鹽堿是限制該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提出以治水為中心的綜合治理方案。1980~1985年,“京津唐地區環境演變、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與國土整治規劃”、“京津地區生態系統特征與污染防治”、“南水北調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黃淮海平原治理與開發”等項目相繼開展。這些考察提出瞭該平原水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方向,黃河下遊治理的途徑,農業結構調整意見和加速經濟振興的措施,以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潛力大、投資省、見效快,應予優先開發的建議。

  黃土高原考察 1953~1958年對黃河中遊5省(區)進行瞭水土保持考察。1984~1990年對黃土高原及其毗鄰的7省(區)進行以資源、環境、經濟能力預測和工農業佈局的戰略設想為主要內容的考察。前者成果有《黃河中遊黃土》、《黃河中遊梯田》等,確定瞭土壤侵蝕分區、土壤侵蝕類型的劃分原則和系統等。

  黑龍江流域考察 較大規模的有1956~1960年以黑龍江水資源開發為中心和1973~1978年以荒地資源為中心的兩次考察。第一次考察編制瞭1:50萬地質圖等圖件;編寫瞭流域綜合開發遠景方案;根據地區煤鐵資源分佈特點,提出瞭采用“鐘擺運輸”方式;依據新發現的松遼油田,提出建立大型煉油企業以及輸油管道網設想。第二次考察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基礎,較詳盡地估算瞭荒地資源的數量、質量,並作出經濟評價。

  新疆考察 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於1956~1959年進行,考察瞭新疆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及其分佈規律,綜合研究瞭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方向,提出瞭農業發展遠景及其合理佈局的科學論證與輪廓性方案。成果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農業合理佈局的遠景設想》和14篇專題報告,以及11部專著。第二次於1985~1988年進行,考察研究瞭新疆的郵源開發與生產力佈局,提出瞭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生產力發展佈局遠景,並明確建設重點和時序。

  此外,對新疆重點地區的荒地資源、塔裡木河流域、羅佈泊、塔克拉瑪幹沙漠等進行瞭考察,澄清瞭百餘年來國際學術界對羅佈泊“遊移”問題的爭論,表明沙漠下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沙漠腹地發現有淡水資源。

  湖泊考察 較大規模的有:無錫五裡湖考察(1950),贛蘇兩省湖泊自然條件與資源考察(1958~1964),青海鹽湖考察(1957~1960),洪湖、洪澤湖等考察(1960),青海湖綜合考察(1961~1962),泊湖、黃湖、大官湖、龍感湖考察(1964~1965),藏北湖泊考察(1976~1979),中國主要大湖考察(1977~1978)等。內容涉及水文氣象、湖泊地貌、水文化學、水質保護、水生生物等。取得成果不少,以青海鹽湖考察為例,繪制瞭柴達木盆地水化學圖;研究瞭鹽湖資源的形成及遷移聚集條件;發現中國鹽湖不僅有鈉、鉀鹽等工業原料,還有硼、鋰等稀有元素,鹽湖鹵水中還有重水分佈。

  沙漠、戈壁考察 1959年成立瞭中國科學院治沙隊(蘭州沙漠研究所前身),於1959~1965年大規模考察瞭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佈和沙漠、庫佈齊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和科爾沁沙地,內容包括沙區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時期沙漠變化、沙丘特征及風沙運動規律等。1965年後轉入防止沙害的專題考察。考察成果表明:中國沙漠主要是“就地起沙”,其物質來源於附近河流的沖積物和湖積物等;沙丘形成和移動與風的塑造密切相關。歷史時期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有兩種情況:一是幹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由於人為活動的破壞,暗沙翻為明沙,如毛烏素沙地南部;一是原有沙漠在人為活動下加劇擴展,如塔克拉瑪幹沙漠。

  冰川、凍土考察 大光模的冰川考察始於1958年,中國科學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前身)考察瞭祁連山現代冰川的分佈、類型與儲水量,為中國現代冰川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60年代以來,先後考察瞭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天山、喀喇昆侖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青藏高原腹地的冰川,在世界上首創山嶽冰川的一種分類法,即大陸性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復合型冰川。對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冰川的考察,推翻瞭蘇聯一些冰川學傢關於喜馬拉雅極高山地區應當具備重結晶帶的錯誤說法。對凍土的專題調查始於1957~1959年的黑龍江流域考察。以後,專門考察瞭青藏公路沿線昆侖山至唐古拉山段的凍土、大興安嶺凍土等。考察指出:緯度高、氣候嚴寒是大興安嶺北部多年凍土發育的先決條件;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生成是高原隆起的結果,它的生成和保存溫度比大興安嶺地區更低。

  海洋考察 1957~1958年對渤海及北黃海西部海洋進行綜合調查。1958~1960年對中國近海海域進行全國海洋綜合考察。1974年綜合考察西沙群島海域。1976~1980年對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區進行綜合調查。1978~1979年中國參加國際“第一次全球大氣試驗”,對中太平洋西部進行調查。1980~1985年對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進行綜合調查。1983年進行北太平洋錳結核調查和南海中部綜合調查。1984年進行南大洋和南極大陸考察,同年對南沙群島海域進行綜合考察。1985年開始對西太平洋熱帶海域海-氣相互作用進行考察。成果以1958~1960年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和1980~1985年的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為最顯著,前者出版瞭《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10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圖集》14冊;後者完成瞭綜合調查資料匯編以及全國海岸帶綜合調查報告和圖集。

  南極考察 中國自1980年初派科學工作者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度夏考察以來,至1984年底先後派出40人次分赴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國的南極站參加考察,內容涉及氣象、冰川、地質、地貌、地球化學、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地球物理等領域,撰寫出40多篇科學論文,已出版《南極科學考察論文集》第1、2集。1984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南極考察編隊,進行瞭極地和南大洋科學考察,1985年2月20日在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圖3,(見彩圖)),考察隊於1985年4月返回中國。1989年2月26日,中國在南極大陸普裡茲灣附近的拉斯曼丘陵上建成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山站。中國現以長城站和中山站為基地,開展對南極地區的常年科學考察。

圖3 中國南極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位於喬治王島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