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中國方志書目和版本,或考證內容、辨析體例,說明其價值的專題文獻目錄。根據方志目錄,可以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狀況,分析方志的編纂源流,瞭解方志的發展過程。同時,能查檢方志的收藏處所、考核方志的版本、積累科學研究資料,為社會建設和資源開發服務。

  發展史 中國方志目錄的起源甚早。隋、唐、宋時期的史志目錄、官藏和私人藏書目錄中的史部地理類收有方志目錄,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的史部地理類。也有在史部中單列志書類的,如明代祁承的《澹生堂藏書目》史部設有圖志類,下分統志、約志、省會通志、郡邑志,邊鎮志等。撰寫志書提要,由宋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開始。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分總志、都會郡縣志等小類,收錄各代一統志、各省通志、各府州縣志,並說明編纂情況、列舉內容綱目、評介史料價值。

  20世紀以後,中國一些圖書館開始編輯館藏方志目錄,如《故宮方志目》(1931)、《國立北平圖書館方志目錄》(1933)。朱士嘉調查瞭全國公、私所藏志書,編成全國性方志目錄《中國地方志綜錄》(1935)。瞿宣穎考證瞭江蘇、河北、山東等8省的方志,編成提要目錄《方志考稿》(甲集)(1930)。50年代以後,朱士嘉的《中國地方志綜錄》(增補本,1958)、張國淦的《中國古方志考》(1962)、洪煥椿的《浙江地方志考錄》(1958)和《浙江方志考》(1984)的相繼出版,反映瞭中國方志目錄的新成績。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1985),著錄瞭全國192個單位收藏的8200多種方志,是迄今為止著錄最多、參考價值較大的方志目錄。

  反映世界其他國傢收藏中國方志的目錄有:朱士嘉編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1942)、法國吳德月編的《歐洲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1957)、日本的《國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地方志綜錄稿》(1950~1964)和《中國地方志連合目錄》(1964)等。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類型 從收錄范圍劃分,分為全國性方志目錄和地區性方志目錄。①全國性方志目錄。收錄范圍廣、品種多、數量大,參考價值也高,如《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1985)、《上海圖書館地方志目錄》(1979)、《臺灣公藏方志聯合目錄》(1960)、《日本主要圖書館、研究所所藏中國地方志總合目錄》(1969)。②地區性方志目錄。收錄某一地區、某一省范圍內的方志,一般多為提要目錄,兼備記錄與考證的特點,如《隴右方志錄》(1934)、《浙江方志考》。

  從寫作方式劃分,分為書目式和提要書目式。①書目式方志目錄。隻記載書名、卷數、編修者、出版年份,附記收藏處所(如《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②提要書目式方志目錄。不僅記載上述事項,還對作者、版本、內容進行考證、辨析、評介內容的價值,如《中國古方志考》。

  其他類型還有方志索引、方志資料匯輯等。如《宋元方志傳記索引》(1963)、《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1986),是專為查找現存宋、元方志和明代方志中所列人物傳記而編寫的。地質、地震、天象、水旱災害、農民起義等方志專題資料匯輯,可供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直接利用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