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前緣的陡坡被剝蝕成階梯狀的地形。由德國W.彭克首先提出,常形成於由剛硬、均一的巖層構成的高峻山坡的下部。它由一級級平臺與平直的平行山邊線組成。彭克認為每級平臺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一次小型山麓夷平面的形成過程,即是隨山坡平行後退而擴展的夷平面。澳大利亞L.C.金進一步解釋說:當一個高地上升到一定高度,其前坡超過巖性的休止角時,該坡必然就要受重力的剝蝕而平行後退,形成相應的一級平臺;即使是連續上升的山地,當山麓出現一段不穩定的達到臨界高度的陡坡時,坡地也要平行行後退,形成另一級平臺。在下一級平臺發育時,上一級平臺更加擴展。彭克還認為山地的上升多呈穹曲形式,而且上升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加速進行的,穹曲的范圍也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山地內部被河谷所深切,新生的邊緣山坡就會呈現一級級階梯狀剝蝕平臺。(見山坡平行後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