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類似的農業生產條件、方向和特點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它是一定地域農業組合的形式,同一類型中各地域或各單位的農業生產具有類同的性質、作用、方向和內在聯繫。它是在長期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人們利用、改造當地自然環境形成的,故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農業地域類型與自然、經濟和歷史條件密切聯繫,既反映瞭地區農業部門組合(作物構成)和土地利用的情況,也反映瞭生產佈局的情況。

  農業類型與農業地地域類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稍有差異。農業類型隻反映農業的部門(作物)組合,農業地域類型反映農業部門(作物)在地區的組合。農業地域類型與農業區不同,但關系密切。農業地域類型著重地域上農業結構的形式,農業區則著重農業結構的地區分異;農業地域類型在空間分佈上往往不相連接,可以重復出現,農業區在空間上為連續分佈,反映農業的地域分異;農業地域類型反映地區農業的基層生產,農業區則反映較大地區的農業綜合結構。所以,農業地域類型是基層的農業區,是農業區的基礎。以省級農業區而言,農業地域類型是構成省級綜合農業區的“細胞”;但在縣級綜合農業區內,農業地域類型可構成一個小農業區。農業地域類型與農業土地利用類型近似,但兩者也有差異。農業地域類型著眼於地區的農業結構和組合,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則著重於農業用地的結構和利用。

  農業地域類型主要研究下列幾個方面:①生產特征;②農業結構;③生產條件,同時探索它的發生、變化和分佈規律;④存在問題,探索改進途徑。

  結構良好的農業地域類型一般情況是:①農業歷史悠久,耕作經驗豐富,勞動力素養高;②具有優良的農業經營制度;③較高的集約化程度;④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

  農業地域類型在生產實踐上和科學理論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產實踐上:①劃分農業類型,較準確地掌握地區農業特點和分佈規律,使農業生產更好地因地制宜,加強生產計劃性,避免或減少盲目性;②掌握農業類型的內部農業結構,使各部門相互促進,充分發揮生產潛力,合理安排勞動力。在科學理論上:①為農業區和農業地帶的劃分提供重要依據;②充實農業地理學的內容,推動農業地理學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