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力學傢。1886年3月7日生於倫敦,1975年6月27日卒於劍橋。泰勒1905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1907年通過第一部分學位考試(數學),1908年通過第二部分學位考試(物理)。畢業後在劍橋大學工作。他青年時愛好劃船、滑翔、跳傘等活動,對其中不少涉及流體力學的問題深感興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在英國皇傢飛機廠任氣象員。1919年回劍橋三一學院任講師,在E.盧瑟福領導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同年被選為皇傢學會會員。1923年被任命為皇傢學會兩名名研究教授之一,直到1951年退休時為止,一直擔任此職。1944年因科學工作成績卓著被授予爵位。1945年參加美國曼哈頓工程的工作,參與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泰勒長期在劍橋大學從事力學研究工作,其中有不少同國防科學有關,直到1972年4月患中風失去工作能力為止。

  泰勒從1918年起獲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等各種學術團體的獎章;1930年獲亞琛獎,後又獲許多國傢的榮譽獎。1938年起被選為許多學會的名譽會員,1940年起先後被聘為荷蘭、美國、法國、挪威、意大利、印度等國傢的科學院外籍院士。

  泰勒對力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流體力學方面,他闡明激波內部結構(1910);對大氣湍流和湍流擴散作瞭研究(1915,1921,1932);得出同軸兩轉動圓軸間流動的失穩條件(1923),在研究原子彈爆炸中提出強爆炸的自模擬理論(1946,1950);指出在液滴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張力而不是粘性力(1959)等。在固體力學方面他對晶體中的位錯理論(1934),薄板穿孔中的塑性流動(1940)和高速加載材料試驗(1946)也作出瞭貢獻。

  泰勒科學工作的特點是擅長巧妙地把深刻的物理洞察力和高深的數學方法結合起來,並善於設計出簡單而又完善的專門實驗。1970年,他對流體力學中這種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作瞭總結性發言,後發表於1974年的《流體力學綜述年刊》。泰勒自1909年到1974年共發表科學論文200多篇,編成《泰勒科學文集》,共4卷,其中一卷為固體力學,三卷為流體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