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驗分析方法確定物體(例如工程構件)在受力情況下的應力狀態的學科。在固體力學的各分支(如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中,都常用實驗應力分析方法研究應力分佈基本規律,為發展新理論提供依據。在工程領域內,它又是提高設計品質和進行失效分析的一種重要手段。有效地應用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不僅能提高工程結構的安全度和可靠性,還能減少材料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和節約能源。

  早在17世紀,人們將力學原理應用於工程問題時,就就曾用簡單的實驗手段測定材料的力學性能,並闡明工程結構的某些力學特征。19世紀後期,雖然出現瞭較為靈敏的機械式應變測量裝置,但在工程實用上,仍受到很大限制。20世紀30年代,粘貼式電阻應變計的出現,光彈性實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其他實驗技術的發展,使實驗應力分析蓬勃發展起來,並得到廣泛應用。

  實驗方法 實驗應力分析方法目前已有電學的、光學的、聲學的以及其他方法。

  電學方法 有電阻、電容、電感等多種方法,而以電阻應變計測量技術的應用較為普遍,實際效果也較好。電阻應變計不僅可用於模型實驗,而且可在機器運轉的條件下進行應變及其他參量(如扭矩、壓力等)的測量。利用無線電遙測技術,還可進行遠距離的應變遙測(見應變遙測技術)。電容應變計可在高達650℃以上的溫度環境中,長期進行應變測量。此外,根據各種特殊的用途,還可制成相應的傳感器和測力裝置(見電阻應變計式傳感器)。其中電感式傳感器多用於位移的測量。

  光學方法 這種方法發展較快,方式也較多,逐漸形成一門光測力學。經典的光彈性實驗技術,已從二維、三維模型實驗(見光彈性法,光彈性應力凍結法)發展成為能用於工業現場測量的光彈性貼片法,用來解決扭轉和軸對稱問題的光彈性散光法,研究應力波傳播和熱應力的動態光彈性法和熱光彈性法,進行彈-塑性應力分析的光塑性法,以及研究復合材料力學的正交異性光彈性法。除瞭這些經典方法之外,還有下述一些方法。雲紋法:此法已日趨完善,特別是用於大變形測量,效果尤為明顯。全息幹涉法和散斑幹涉法:6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在分析復雜構件的振型和振幅、測量物體的微小變形、對三維位移場的定量分析(見位移場全息幹涉分析)以及測定含裂紋構件的應力強度因子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全息技術和散斑技術中應用脈沖激光,還可以研究應力波在固體中的傳播。全息光彈性法:用此法可以同時獲得等差線及等和線的數據,便於分離主應力,可以解決平面的應力分析問題。焦散線法:一種測量奇異變形的光學方法,可以測量裂紋尖端的塑性區和應力強度因子,也可以測量角隅區的應力奇異性和兩物體間的接觸應力等。

  聲學方法 ①聲彈性法:可用來測量焊接件的殘餘應力。②聲發射技術:可用來確定含裂紋試件的開裂和監測疲勞裂紋的擴展等。③聲全息術:可用來顯示試件內部缺陷的形狀和大小。

  其他方法 脆性塗層法是應用較廣泛的一種。一般先用它定性地(或粗略定量地)測出試件應力集中的區域和相應的主應力方向。如須作精確的定量分析,可在已測出的應力集中區域裡,沿相應的主應力方向粘貼電阻應變計,作進一步的測量。若用X射線應力測定法,可以無損地直接測定試件表層的應力或殘餘應力。

  如果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物理現象,可用形式相同的數學方程來描述,則可采用比擬法,即通過觀測其中一種物理現象來研究另一種物理現象。在實驗應力分析中這類方法有薄膜比擬、電比擬、電阻網絡比擬和沙堆比擬等。

  模型和原型實驗 應用上述方法進行工程構件的應力分析,往往利用模型或原型進行實驗。對於新設計的復雜工程結構,要用模型作實驗(見模型理論),校核該設計方案的可靠性,或選擇較優的設計方案。在工程完成後,有時還須進行現場原型實驗,驗證模型實驗的結果。此外,還可通過模型或原型實驗,找出工程構件失效的原因,以便提出改進的方案。非金屬材料制成的模型,在小載荷作用下容易變形,加上制造方便,可在同一個模型上修改原設計方案和重復進行實驗,故通常采用這類材料(例如硬聚氯乙烯、有機玻璃、鋁粉增強環氧樹脂等工程塑料)制造模型。模型或原型實驗往往采用多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測試方式。

  發展趨勢 實驗應力分析的發展有如下特點:①實驗技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就廣度而言,例如,由於電阻應變計測量技術的廣泛應用,所以,對於真空、高壓、深冷、高溫、靜態和在數十萬赫頻率條件下的應變,都可獲得有效的測量數據。就深度而言,開展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實驗研究,深入探索失效的機理和各種影響材料強度的因素的規律性。②實驗裝備的自動化。在實驗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和控制等方面,力圖實現計算機化,如大型動載實驗,已能做到實時的數據處理,大大縮短實驗周期,及時提供準確的實驗分析數據和圖表。即使是多年來難以實現自動化的光彈性儀,也已出現多種光彈性自動測試裝置的方案。③隨著電子計算機及有限元法和其他數值分析方法的應用,經典的應力分析正朝著實驗和計算相結合、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參考書目

 張如一、陸耀楨主編:《實驗應力分析》,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