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翼在攻角超過某個臨界值後,舉力係數(見舉力)隨攻角增大而減小的現象。當失速時,飛機會產生失控的俯衝顛簸運動,發動機發生振動,駕駛員感到操縱異常。

  在攻角不太大時,機翼的舉力係數CL隨攻角α的增大而直線增大,這時,機翼上邊界層基本沒有分離。但當攻角大到一定程度後,機翼的上翼面出現較大的分離區(圖1),CCLα增大的幅度減小,當α達到某個臨界值時,舉力系數達最大值

。這時攻角再增大,上翼面氣流出現嚴重分離,舉力系數不但不增加,反而下降(圖2)。機翼在 附近的性能稱為失速性能。機翼的失速性能與 翼型、機翼平面形狀等因素有關。研究表明,翼型有三種失速形式:後緣分離、前緣長氣泡分離和前緣短氣泡分離。一般說來,對於較厚的翼型(例如厚度在12%以上),氣流從後緣開始分離(圖1之a)。隨著攻角增大,分離區逐漸向前擴展,在 附近, CLα的變化較平緩(圖2中的曲線 a)。對於前緣半徑很小的薄翼型,當攻角不很大時,在翼型前緣形成分離氣泡(圖1之b)。視翼型和 雷諾數不同,前緣氣泡有長泡和短泡之分,長泡隻發生在很薄的翼型上,在雷諾數很大時,發生短泡分離的可能性很小。長泡開始時約占弦長的2%~3%,隨著 α增大而逐漸拉長,失速時, CLα的變化較平緩(圖2中的曲線 b)。短泡的長度隻有弦長的0.5%~1%,開始時隨 α增大而變小,對舉力影響不大。當 α超過臨界攻角時,短泡突然破裂,翼型的舉力系數 CL突然下降(圖2中的曲線 c)。機翼的失速性能除與翼型有關外,與機翼平面形狀的關系也很大。矩形機翼在翼身聯結的根部最先失速,梢根比(機翼翼梢弦長與翼根弦長之比)大的梯形機翼在翼梢先失速,後掠機翼也在翼梢先失速。這些不同的失速性能與飛機的設計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