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方法產生的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在1934年約裏奧-居裏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時最早發現的。通過以下核反應生成瞭30P和中子:

他們發現現30P要通過放出正電子進行衰變。其衰變方式可用下式表示: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利用裂變反應堆和粒子加速器制備。通過反應堆制備有以下兩個途徑:①利用反應堆中產生的強中子流照射靶核,靶核俘獲中子而成為放射性核;②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變,從裂變產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用加速器制備主要是帶電粒子引起的核反應產生放射性核。利用反應堆生產的產量高、成本低,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來源。用反應堆生產的是豐中子核素,因此它們通常具有β-放射性。用加速器生產的則相反,往往是缺中子核素,因而一般具有β+放射性,而且多數的半衰期短。

  在目前所知的大約2000種核素中, 絕大多數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它們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核燃料239Pu和常用的γ放射源60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