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學傢。1825年5月1日生於洛桑。中學時代在巴塞爾度過,後曾在卡爾斯魯厄和柏林兩地攻讀數學。1849年在巴塞爾以關於擺線的論文獲博士學位。1859~1897年一直在巴塞爾女子中學任教,1865~1890年兼任巴塞爾大學講師。1898年 3月12日在巴塞爾逝世。巴耳末長期研究原子光譜線。1884年6月25日,在巴塞爾自然科學協會的演講中,他公佈瞭一個關於氫光譜波長規律的經驗公式。同年發表在當地的一個刊物上,1885年又刊載在《物理雜誌》。發表的公式形式式如下

其中 H 表示氫原子光譜線的波長, h=3645.6× 10 -7mm, n=2, m=3,4,5,…等整數,這就是有名的巴耳末公式。由此計算得到的可見光譜域的波長,和實驗值的誤差小於4萬分之一。後來別人推廣瞭巴耳末公式,把2換成其他正整數,公式就表示氫原子光譜的其他線系的波長值。這些線系的存在後來為實驗所證實,它們存在於 氫原子光譜的紫外域和紅外域。如賴曼系( n=1),帕邢系( n=3),佈喇開系( n=4),芬德系( n=5),漢弗萊系( n=6),而 n=2時稱為巴耳末系。

  巴耳末一生就發表瞭兩篇論文,另一篇是1897年發表的《光譜波的一個新公式》。巴耳末公式對於後來N.玻爾建立氫原子理論起瞭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