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物理學傢,電流磁效應的發現者。1777年8月14日他生於丹麥魯茲克賓城的一個藥劑師傢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學,179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01~1803年間,他先後到德國和法國遊學,受到I.康得和F.謝林關於自然力統一的思想的薰陶。1806年他擔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824年倡議成立丹麥自然科學促進會,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學院院長,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奧斯特從事物理學和化學許多多方面的研究,主要的貢獻是發現電流的磁效應。自從18世紀80年代末C.A.de庫侖根據電荷可以傳導、磁荷不能傳導的事實進一步肯定電和磁是不相同的實體以後,當時的物理學傢如A.-M.安培和 J.-B.畢奧都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系。奧斯特在康德的哲學引導下,堅信電力和磁力有著共同的根源。1820年4月他觀察到通電導線擾動磁針的現象,發現瞭電流的磁效應,從而徹底否定瞭那種不正確的觀點。論文在 7月21日發表後在歐洲引起瞭很大反響。奧斯特的發現促進瞭安培對電磁力的研究(1820~1827)。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迅速,同年12月就導致發現瞭畢奧-薩伐爾定律,並由此導致電與磁關系的一系列發現以及應用廣泛的電磁鐵的出現。

  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於德國化學傢F.維勒(1827)。他最後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和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M.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瞭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並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一解釋瞭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

  為瞭紀念奧斯特在電磁學上的貢獻,1934年召開的國際標準計量會議通過用“奧斯特”命名 CGS單位制中的磁場強度單位。奧斯特又是一位優秀的物理學教師,美國物理學教師協會從1937年起每年頒發一枚“奧斯特獎章”,獎給在教學上作出傑出貢獻的物理學教師。

  他的重要論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書名是《奧斯特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