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理論物理學傢。1908年 5月23日生於威斯康辛州麥迪森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學電機工程系就學,1928年畢業後即留在該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研究地球物理和天線輻射的數學問題,1930~1933年,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33年到普林斯頓大學,在E.P.維格納的指導下,從事固態理論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學研究員,同J.H.範扶累克和P.W.佈裏奇曼合作研究金屬的結構和導電性,並提出原子核能級密密度的理論計算。1936年以《金屬功函數理論》的論文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8~1941年,巴丁任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從事利用氣體熱擴散分離同位素的理論研究。1941~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從事有關水下軍械及掃雷工作的研究,1945~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基本問題。1947年為瞭解釋半導體的某些長期不能理解的導電整流性能,他提出半導體表面態理論並和其同事W.H.佈喇頓一起發現晶體管效應,這一工作導致他二人共同發明第一個半導體三極管(點接觸型晶體管),一個月後,W.肖克萊發明PN結晶體管。這一發明使他們三人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並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51年迄今,他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和電機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庫珀、J.R.施裡弗合作,於1957年提出的低溫超導電現象的電子對量子理論(BCS理論見超導微觀理論),成為後人研究超導電現象的基礎。為此,他們三人被授予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同一領域(固態理論)中,一個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簡單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復雜的性質,對整個近代理論物理學發展提出明確的見解。1980年他發表題為《物質結構的概念統一》的總結性論文,強調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廣泛地用於表面上似乎懸殊的各個問題上,包括固體、液晶、核物質、高能粒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