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門(Phaeophyta)遊孢子綱(Phaeosporeae)海帶目(Laminariales)巨藻科(Lessoniaceae)巨藻屬(Macrocystis) 的統稱。該屬有3種:M.pyrifera、M.integrefoliaM.angustifolia。藻體長度一般15~50米,最長可達80米,是世界上個體最大的海藻。含有蛋白質9.2 %和多種維生生素、礦物質,可用以提取碘、甘露醇、褐藻膠和鉀,還可用作傢禽飼料、養魚餌料或作食用,也可用以制作纖維板。此外,在巨藻大片繁生的場所,鳀、鱈、沙丁魚、金槍魚、鮑、扇貝、海參等都喜棲息其中,是良好的漁場。

  巨藻自然分佈於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經加拿大、美國至墨西哥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秘魯、南非等國沿海。美國於1910年開始以巨藻作為制造鉀肥的原料。30年代起將巨藻作為提取褐藻膠的原料。50年代中後期藻場因采收過度、海水污染和海水溫度反常變化等而受到嚴重破壞。中國於1978年從墨西哥引進巨藻。

  形態 成藻藻體主要由固著器、主柄、分枝柄和葉片組成。固著器由許多自柄基部長出的多次雙叉分枝的假根組成。假根的發生部位隨著年齡增長沿主柄基部向上發展,直至整個主柄生滿假根。有的分枝柄基部也能生出假根,使一棵藻體在外觀上成為多棵叢生。主柄圓形或扁圓形,直徑1.2~2.0厘米,長約5~15厘米。主柄上端呈雙叉分枝,延伸形成分枝柄。雙叉分枝柄下部有側生分枝柄。一棵成藻有分枝柄數條至數十條。分枝柄直徑約0.6~1.4厘米,上面側生的葉片長約50~100厘米,寬約10~25厘米。葉緣有邊刺。每個葉片因有一個帶圓形或橢圓形氣囊的葉柄而能漂浮於水面。分枝柄頂端為一彎刀形葉片,是藻體的主要分生組織。成藻分枝柄下部生有帶狀簇生的孢子葉,是巨藻的繁殖器官(見圖)。

巨藻

  生物學特性 巨藻的生活史由孢子體和配子體兩個明顯不同的世代組成。當成藻藻體即孢子體成熟時,孢子葉表面產生大塊隆起的、由葉片表面細胞分化而成的孢子囊群,每個囊內有32個遊孢子,每平方毫米的孢子囊群可放散遊孢子3.5×105個。遊孢子有兩條側生不等長的鞭毛,在水中遊動數分鐘至數小時遇到固體即附著。由它萌發形成的配子體有雌雄之分,個體很小,生活時間很短,在適宜條件下2周即可成熟。成熟時雌、雄配子體分別排出卵和精子,卵受精後形成合子,經細胞分裂長成孢子體。孢子體可以生活4~8年,有的竟達12年之久。

  巨藻喜生長在水深流急的海底巖石上,垂直分佈於低潮線下5~20米。在透明度高的水域,其著生深度可達30米,以18~20米處生長最茂盛。其生長最適水溫為8~20℃。在適宜條件下,藻體日增長度可達50厘米,藻體成熟的年齡為12~14個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藻場,由於水溫適宜,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孢子葉。其繁殖盛期在夏秋之交。中國海區生長的巨藻孢子體能耐受的溫度上限為23~24℃,孢子葉發育的適溫上限為20℃。配子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3~20℃,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3~17℃,配子體和孢子體生長發育的最適光強為2000~3000勒克斯。

  增殖和養殖 增、養殖所用苗種一般采用人工方法培育。美國以有機玻璃板或塑料薄膜作為孢子附著基,采孢子後在室內用斜面流水法培育,培養到胚孢子體然後即剝離並下海播種進行增殖。中國培育巨藻夏苗是以紅棕繩為基質,采孢子後在室內培養到幼孢子體長1~2厘米時,即移往海上用浮筏繼續培育。秋苗則以石塊和竹片為育苗基質,采孢子後在海上用浮筏培育。這兩類苗種的培育技術,都能達到高密度、大個體的要求。

  增殖可采用人工大量培養幼孢子體向海底投放的方法進行,投放期為冬季和早春季節。用石灰水殺死掠食巨藻的海膽,或在藻場放養吃食海膽的海獺,都有增殖效果。中國則把人工培育的幼藻綁在石塊或水泥砣上投放於海底,投石區用網圍護,以防海膽危害。春季投放體長1米左右的幼藻,到夏季體長可達10米。

  養殖還處於試驗階段。美國用塑料架和塑料繩組成三角形和傘架形養殖筏作為巨藻的著生基質,將筏置於深海的上水層,並用水泵吸取海底的富營養海水供巨藻吸收。中國則采用潛繩法,即以塑料綆繩為基質附以巨藻幼藻,將綆繩兩端固定於海底,使綆繩與海底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方法簡便,並能依透明度大小調整培育水層。春季投放幼藻,到夏季收割,每棵鮮重可達1.5~3.0千克。收割時從船上放下收割器,在水下1.2米處割斷藻體,然後通過傳送帶輸入船艙。按時收割有利於陽光透射到水下的藻體上,促進光合作用而加速幼柄的生長。新的柄及葉片能很快長至水面。一般每隔3~4個月收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