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Liliaceae)蔥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又名韭、起陽草。原產中國,南北山區多有野生,是栽培歷史悠久的一種古老蔬菜。古代文獻中有關的記載甚多,如《詩經》“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爾雅》“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等。現中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

  形態 根系為纖維狀鬚根,播種當年著生在根莖莖盤基部;第2年起著生在根莖莖盤周圍及其一側。根莖呈葫蘆狀,長在土中,是貯藏養料的器官,其其頂端的生長點在播種當年即可發生分蘗。以後隨著分蘗的增加,根莖每年向地表不斷伸長,新須根的著生部位也不斷升高,而原有舊根則不斷枯死,出現所謂“跳根”現象(見圖)。這使根系得以年年更新。三年生以上的韭苗分蘗數相對減少,但良好的肥水條件可延緩這種趨勢,從而使韭菜壽命歷久不衰。葉扁平,帶狀,葉鞘為閉合狀,形成假莖。7~8月間抽薹,頂端著生傘形花序。花白色,種子黑色。

  栽培 韭菜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能耐霜凍和低溫。當氣溫降到-6~-5℃時,葉仍可不凋萎,根和根莖甚至能耐-40℃低溫。生長最適溫度為12~24℃,溫度過高反使纖維增加,食用品質變劣。但在溫室栽培時,由於光照較弱,濕度較大,即使溫度升至30℃也不至影響品質。韭菜的葉綠素形成對光照極為敏感:葉鞘在埋土條件下軟化變白,稱為“韭白”;在弱光覆蓋條件下完全變黃,稱為“韭黃”。可用種子或分株繁殖,以播種育苗移栽為主。苗高約10~20厘米時定植。叢栽以每叢20~40株為宜,株數過多會影響分蘗。耐肥,施足基肥有利增產。第2~3年後每年可進行多次收割,中國南方除夏季外幾乎周年都可采收。每收割一次宜施一次肥,待植株長成後再割。為瞭獲得高產和延長韭菜生產年限,每年早春發芽前宜在地面上覆土5~6厘米,以培養健壯根株。收割時留茬高度也須適當。除露地栽培外,還有囤韭、蓋韭及在弱光條件下培養韭黃、韭白等軟化產品的栽培方式(見軟化栽培)。

  用途 韭菜一般以葉片、葉鞘供食。但也有專以花莖或肉質化的根供食用的品種。營養成分以胡蘿卜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為主,纖維素含量也較豐富,為有利於腸胃消化功能的保健蔬菜。中國醫藥學認為韭菜可“安五臟、除胃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