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由許多次系組成,各個次系在空間分佈、空間運動和物理特性方面互有區別。銀河系次系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扁平次系,例如O型星次系、B型星次系、經典造父變星次系和銀河星團次系等,它們高度集聚於銀道面兩旁,形成扁平狀的系統。第二類是球狀次系,例如天琴座RR型變星次系、亞矮星次系和球狀星團次系等,它們以銀河系中心為集聚點,形成球狀的系統。第三類是仲介次系,介於扁平次系與球狀次系之間,如蒭槁型長週期變星次系、新星次系和白矮星次系等。次系的概念,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由瑞典天文學傢林德佈拉德首先提出來的;四十年代以後蘇聯天文學傢庫卡爾金和帕連納戈發展瞭這一概念,並進行瞭深入的定量研究。次系的概念和星族的概念實質上是一致的。不過,前者著重考慮空間分佈和空間運動的特征,後者著重考慮物理特性和在赫羅圖上演化位置。銀河系同類次系的總和稱銀河系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