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中期的一部以星表為主的工具書。最初,欽天監西洋監正、日爾曼人耶穌會士戴進賢等奏請增修《靈臺儀象志》星表部分,經批準後開始這項工作。從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著手,到乾隆十七年完成。戴進賢是星表的實際主編,有26人參加編算工作。書成後送武英殿刊刻時,適值製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於乾隆十九年竣工,因此,在星表之前又增加有關“璣衡撫辰儀”的《儀說》上下卷,全書也因而定名為《儀象考成》。據書首乾隆親筆書序的日期為“丙子冬十有一月”,推定出出版年份當在乾隆丁醜(公元1757年)。《儀象考成》全書共32卷,分為10冊。星表中列有300個星座、3,083顆星的黃道坐標和赤道坐標值(見天球坐標系),以及每顆恒星的赤道歲差和星等。采用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冬至為星表歷元。內容參用瞭當時出版不久的弗蘭斯提德星表。

  八十多年後,欽天監又對《儀象考成》星表進行復測、修訂,於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成書32卷,稱為《儀象考成續編》。主編為當時的欽天監監正、協理國子監算學事務周餘慶,有38人參與測算和編寫。它是清代由中國人獨立考測、編算的第一部星表。表中較《儀象考成》新增163星,減去未觀測到的6顆星,共收3,240星,以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冬至為星表歷元。與《儀象考成》相比,《儀象考成續編》雖然增星不多,變動不大,但提供瞭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測恒星坐標值,使我們有可能據此瞭解清代的測量精度。清代幾部星表承上啟下,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稱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