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鞘翅目(Coleoptera)叩頭蟲科(Elateridae)幼蟲的總稱。雜食性害蟲。俗稱叩頭蟲、鐵絲蟲、黃蚰蜒等。中國的主要種類有溝金針蟲(Pleonomus canaliculatus)、細胸金針蟲(Agriotesfusicollis)、褐紋金針蟲(Melanotus caudex)、寬背金針蟲(Selatosomus latus)、興安金針蟲(Harminius dahuricus)、暗褐金針蟲(Selatosomussp.)等。

  成蟲體長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種類而異。體黑或黑褐色,頭部生有1對觸角,胸部著生3對細長的足,前胸腹板具1個突起,可納入中胸腹板的溝穴中。頭部能上下活動似叩頭狀,故俗稱“叩頭蟲”。幼蟲體細長,25~30毫米,金黃或茶褐色,並有光澤,故名“金針蟲”。身體生有同色細毛,3對胸足大小相同。溝金針蟲主要分佈區域北起遼寧,南至長江沿岸,西到陜西、青海,旱作區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帶發生較重;細胸金針蟲從東北北部,到淮河流域,北至內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均有發生,但以水澆地、潮濕低窪地和粘土地帶發生較重;褐紋金針蟲主要分佈於華北;寬背金針蟲分佈黑龍江、內蒙古、寧夏、新疆;興安金針蟲主要分佈於黑龍江;暗褐金針蟲分佈於四川西部地區。主要為害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粟、花生、甘薯、馬鈴薯、豆類、棉、麻類、甜菜和蔬菜等多種作物,在土中為害新播種子,咬斷幼苗,並能鉆到根和莖內取食。也可為害林木幼苗。在南方還為害甘蔗幼苗的嫩芽和根部。生活史較長,需3~6年完成1代,以幼蟲期最長。幼蟲老熟後在土內化蛹,羽化成蟲有些種類即在原處越冬。次春3、4月成蟲出土活動,交尾後產卵於土中。幼蟲孵化後一直在土內活動取食。以春季為害最烈,秋季較輕。防治方法見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