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係,特別是研究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的有害影響及其預防的一門科學,是環境科學也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簡史 人類活動不斷地影響自然環境,引起環境品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產活動方式比較簡單、規模比較小時,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不大。產業革命推動瞭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影響和破壞瞭人類環境,特別是生態系統。20世紀以來,煤炭炭、鋼鐵、石油、化學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新的城市和工礦區不斷出現,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廢水、廢氣、廢渣,以及農藥等有機合成物質、放射性物質和噪聲等嚴重污染環境而形成公害。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以及米糠油事件(多氯聯苯中毒)等重大公害,奪去瞭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另外,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癌癥以及非特異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成為當代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幾十年來,環境醫學工作者應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新成就,研究瞭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發生、發展和控制的規律和方法。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環境醫學也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環境因素 影響人體健康的環境因素大致可分為三類:①化學性因素,如有毒氣體、重金屬、農藥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聲和振動、放射性物質和射頻輻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其中以化學性因素影響最大。當這些有害因素進入大氣、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時,就能對人體產生危害。

  環境污染特征 環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環境污染物一般是濃度低、持續時間長,而且是多種毒物同時存在,聯合作用於人體:②環境污染物在環境中可通過生物的或理化的作用發生轉化、增毒、降解或富集,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性狀和濃度,產生不同的危害作用;③環境污染物還可通過大氣、水體、土壤和食物等多種途徑對人體產生長期影響,受影響的對象很廣泛,包括老年、壯年、青年、幼兒,即整個人群,甚至還包括母腹中的胎兒。

  環境污染物與健康 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復雜的。它們可從多種途徑侵入人體。大氣中的有毒氣體和煙塵,主要通過呼吸道作用於人體。水體和土壤中的毒物,主要通過飲用水和食物經消化道被人體吸收。一些脂溶性的毒物,如苯、有機磷酸酯類和農藥,以及能與皮膚的脂酸根結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經皮膚被人體吸收。毒物經人體吸收後,通過血液分佈到全身。有些毒物可在某些器官組織中蓄積,如鉛蓄積在骨內,DDT蓄積在脂肪組織中。很多毒物在體內經過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被活化或被解毒。不少器官如腎臟、胃、腸等,特別是肝臟對各種毒物有生物轉化功能。毒物以其原形或代謝產物作用於靶器官,發揮其毒作用。最後,毒物可經腎臟、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數可隨汗液、乳汁、唾液等排出體外;有的在皮膚的代謝過程中進入毛發而離開機體。環境化學污染物在人體內的轉歸見圖1。

  機體對環境污染物的反應取決於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狀、進入人體的劑量、持續作用的時間、個體敏感性等因素。一般存在著劑量-效應關系(見劑量-反應關系),即毒物對機體敏感器官所產生的效應,隨毒物的劑量增加而增強。毒物進入人體後,機體能通過代謝、排泄和蓄積在一些與毒作用無關的組織器官裡以改變毒物的質和量。毒物劑量增加,超過人體正常負荷量,機體還可動用代償適應機制,使機體保持相對穩定,暫時不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即呈亞臨床狀態。如劑量繼續增加,以致使機體代償適應機制失調,便會出現臨床癥狀,甚至死亡。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可表現為特異性損害和非特異性損害兩個方面。特異性損害就是環境污染物可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產生致畸作用、致突變作用和致癌作用等,此外,還可引起致敏作用(見環境污染與免疫功能)。非特異性損害主要表現在一些多發病的發病率增高,人體抵抗力和勞動能力的下降。人體對環境污染物的反應過程,可用圖2表示。

  環境污染物作用於人群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出現同樣的毒性反應,而是呈“金字塔”式的分佈(圖3)。人群接觸同樣程度的環境污染物,其中大多數可能僅使體內有污染物負荷或出現意義不明的生理學變化,隻有一小部分人會出現亞臨床變化,甚至發病或死亡。這主要和個體對環境污染物的敏感性不同有關。環境醫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及早發現亞臨床變化和保護高危險人群。

  內容 ①環境流行病學:主要任務是對群體進行回顧性或前瞻性調查,分析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同環境污染物的關系,闡明環境污染物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為找出某些疾病的環境病因提供線索或建立假說,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②環境毒理學:研究環境污染物的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包括致畸、致突變和致癌作用的實驗和鑒定;研究毒作用的特點和劑量-反應關系(特別是確定毒作用的閾濃度)和毒作用的機理;研究多種毒物的聯合毒作用;為制定衛生標準、環境質量標準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提供毒理學依據。③環境醫學監測:通過對人體生物材料(血、尿、糞、頭發和唾液等)中環境污染物及其代謝產物濃度的測定,利用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等手段,研究人群體內污染物負荷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對環境質量進行環境醫學評價。④公害病及其預防:綜合應用臨床醫學、毒理學和流行病學的方法,研究公害病的病因、致病條件和對健康損害的早期表現以及公害病的臨床特征和轉歸,為防治公害病提供醫學依據。⑤環境衛生標準:標準是進行衛生監督、衛生評價和環境管理的重要法定依據。應用環境毒理學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等方法,按照最敏感的原則,研究和制訂環境衛生標準具有重要的衛生學意義。

  發展動向 當前環境醫學的主要研究課題有:①研究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特點和規律,為闡明環境病因,弄清發病機制和對人群的危害程度,並提供早期診斷和預防的措施。②環境毒理學的深入研究,包括對低濃度和長期作用的毒物的毒性及其聯合作用的研究。環境污染物毒性及其致畸、致突變和致癌作用的快速篩選的方法學研究。③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等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環境污染物所引起的亞臨床變化和檢出高危險人群,為健康預報和早期診斷提供依據。④環境衛生標準和環境醫學監測方法的深入研究。

  

參考書目

 WHO, Health Hazard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Geneva,1972.

 G.L.Waldbott, Health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2nd ed.,C.V.Mosby Co.,U.S.A.,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