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石墨富鋁的片巖、片麻巖夾大理巖和石英巖的區域變質巖組合。又稱孔茲巖系。最早發現於印度格勒亨地東南部孔茲人居住地區,故名。其礦物組合為石榴子石、夕線石、石英和石墨。以後把在印度其他地區、緬甸、斯裡蘭卡等地相同類型的變質巖均稱孔茲巖。

  20世紀80年代對孔茲巖提出瞭新的看法,認為孔茲巖系由下列各種巖石組成:①含和不含石榴子石的花崗片麻巖、註入片麻巖或混合巖;②含和不含石榴子石的石英-長石變粒巖和片麻巖;③含石榴子石的黑雲母母片麻巖;④石榴子石-夕線石-石墨片巖和片麻巖;⑤結晶灰巖、鈣矽酸鹽巖和鈣質麻粒巖;⑥石英巖、石榴子石-石英巖、石榴子石麻粒巖、磁鐵石英巖。孔茲巖系的原巖,一般認為屬於穩定的陸棚淺海沉積物。對其中高鋁巖石的成因,有人認為屬古風化殼,有人認為它是由變質沉積巖在麻粒巖相條件下,經部分熔融後的殘留物。也有人認為某些地區孔茲巖系的原巖為典型的濁流沉積物。孔茲巖系中的礦產,以同生沉積的石墨、夕線石、大理巖、晶質磷礦等非金屬礦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