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鯉亞科(Cyprininae)鯽屬(Carassius)。是野生紅鯽在長期人工飼養及選育下傢化而成的觀賞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品種繁多,世界各國都有飼養,但以中國和日本最為普遍。中國金魚的品種、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許多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每年大量出口。金魚也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實驗材料;國際上測定各種藥物對魚類的毒性指標常以金魚為試驗物件。由於金魚喜吞食孑孓,在公園、賓館館、庭院的噴水池、人工小河和小湖中放養金魚,還可以控制蚊子孳生,保持水質清新。因此,飼養金魚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有一定的科學、經濟價值。

  傢化和傳播 金魚起源於中國。它的傢化經歷瞭漫長的年月,主要分為以下4個階段。

  野生時期 中國早在北宋年間,杭州興教寺等寺廟的水池內已有紅鯽飼養。這可認為是原始的金魚,但其體型仍與野生鯽相似。由於紅鯽被古人視為神物,故長期被作為佛教的“放生”用魚而得到保護。

  池養時期 至公元1163年(紹興三十二年),南宋皇帝趙構在杭州德壽宮內大造金魚池,一些士大夫競相仿效,養金魚成為一時風尚。當時還出現瞭專門從事“魚活兒”的養金魚技工,他們用水蚤喂養金魚,熟悉繁殖金魚的方法,還出售金魚。如吳自牧《夢粱錄》曾記載:“金魚……今錢塘門外多畜養之,入城貨賣,名魚活兒。”由於人造池中隻養金魚,既沒有與野鯽雜交的可能,又避免瞭種間鬥爭,因而繁殖較易,繁殖中出現的一些性狀變異,經金魚愛好者的不斷挑選、保存,無意識地起到瞭人工選擇的作用。此時金魚的顏色已有紅色、白色、黑白相間的花斑色和淡棕色,但體型尚無多大變化。

  盆養時期 經遼、金、宋、元諸代,金魚的性狀變化不大。至明嘉靖時期,1548年在杭州“生有一種金鯽魚,名曰火魚,以色至赤故也。人無有不好,傢無有不蓄。競色射利,交相爭尚,多者十餘缸,至壬子(1552)極矣”(《七修類藁》)。“火魚”的出現,進一步引起愛好者的飼養興趣,杭州、蘇州等地開始用缸飼養。至1579年,用缸、盆飼養已較盛行,時稱“盆魚”。這一時期金魚的體形、鰭、體色等又出現許多新的變異。如出現瞭五花(彩色)和水晶藍(玻璃魚)兩種顏色,新增瞭透明鱗和網透明鱗兩種變異。當時張謙德的《硃砂魚譜》是中國最早的一本論述金魚生態習性和飼養方法的專著。

  有意識的人工選擇時期 到瞭清代晚期,金魚飼養進入有意識選種階段。如句曲山農所著《金魚圖譜》(1848)認為“雄魚須擇佳品,與雌魚色類大小相稱”;拙園老人所著《蟲魚雅集》(1904)提出“出子時盈千累萬,至成形後,全在挑選,於萬中選千,千中選百,百裡拔十,方能得出色上好者”,都說明當時對金魚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已是事實。此時金魚的品種約有20餘種。姚元之著《竹葉亭雜記》中載“龍睛魚中不僅有身黑如墨,至尺餘不變的墨龍睛外,尚有純紅、純翠,又有大片紅花者,紅碎紅點者,虎皮者,紅白翠黑什花者”。這一時期可稱是金魚傢化史上的盛期。

  從清末到抗日戰爭前的30餘年間,由於遺傳學的發展,人們采取雜交方法獲得瞭一些新品種,增加瞭藍色、紫色和紫藍色金魚,也出現瞭翻鰓、水泡眼品種。1935年時中國約有70餘品種,其中新品種有龍睛球、珍珠龍睛、龍睛水泡眼、硃砂眼、蛋種翻鰓、朝天龍球等。到1941年前,在上海一帶出現瞭珍珠翻鰓、珍珠朝天龍、珍珠水泡眼等新品種,以及虎頭翻鰓、水泡眼翻鰓、獅子頭翻鰓、蛤蟆頭翻鰓等。此外還有一種扇尾金魚。抗戰期間原有的金魚品種遭到損失,是中國金魚發展史上的一個衰落時期。

  1949年以來,中國各地大量培育金魚,不僅恢復瞭過去的品種,而且還出現大量新品種,如黃高頭、彩色蛋球、元寶紅及燈泡眼和珍珠鱗的大量變異品種,著名的朱頂紫羅袍也是在此時期選育而成的,這是金魚發展史上的最盛時期。

  中國的金魚於1502年由福建泉州傳入日本。1611年前後被運往葡萄牙;1691年前流傳到英國;17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繁殖瞭後代。此後,金魚成為歐洲許多國傢喜愛飼養的觀賞魚。19世紀中葉,金魚經由美國傳到美洲其他國傢。

  形態和變異 金魚的體形有紡錘型、長身型、短身型及介於後兩者之間的中間型,而各型在頭部、鱗片、體色、鰭等方面還存在眾多的變異。

  頭部 一般略呈三角型,通稱平頭。其中虎頭和獅子頭頭部較寬大,頭頂和兩頰皮膚上有肉瘤;珍珠魚的頭狹而呈尖形。口均位於頭的前端,有些品種則因面頰上的肉瘤發達且凸出而顯得口部內縮。鼻孔通常有一皮膚褶即鼻瓣。有的品種的鼻瓣特別發達,形成一簇肉質小葉,猶如絨球。眼睛位於頭部兩側的中央、呈圓形、角膜透明的,稱正常眼,如絨球、珍珠魚等;眼球特別膨大,且凸出於眼眶之外的,稱為龍睛,如紅龍睛、墨龍睛等;眼球膨大外突、瞳孔朝上轉90°的,稱為朝天龍;眼球腹部眼眶中膨大成為一個小泡,遊動時小泡不動的稱蛤蟆頭;若膨大成大水泡,遊動時水泡會晃動的稱水泡眼。鰓蓋有正常鰓蓋、透明鰓蓋和翻鰓蓋之分。多數品種是正常鰓蓋。翻鰓蓋是主鰓蓋骨和下鰓蓋骨後端遊離、外卷,部分鰓絲裸露所致。

  鱗片和體色 鱗片有正常鱗、透明鱗和珍珠鱗之分。正常的鱗片因有反光組織和色素細胞的存在而呈各種顏色。透明鱗缺少反光組織和色素細胞。珍珠鱗的邊緣部平正且顏色深,中央部分凸起且顏色淺,故呈珍珠狀。體色有灰、紅、黃、黑、白、紫、藍等色之分。此外還有2種色彩相間的色斑和3種以上色斑相混的五花。

   胸鰭形狀因品種而異。燕尾、龍睛、文金的胸鰭略呈三角形;蛋金的胸鰭呈橢圓形。蛋金、龍背金缺少背鰭。大多數品種有正常背鰭。金魚有成對的臀鰭。同一品種有具雙臀鰭的,也有具單臀鰭的,通常具有雙臀鰭是優良性狀。尾鰭有單尾鰭和雙尾鰭之分。除金鯽種為單尾鰭外,其他品種均為雙尾鰭。按雙尾鰭長度,又分為短尾型、長尾型和中間型。雙尾鰭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背葉相連,腹葉分離,稱為三尾;有的背、腹葉都分離,稱為四尾;尾鰭下垂的稱為垂尾。尾鰭伸展呈蝴蝶形的稱為蝶尾;尾鰭特別長大的稱為鳳尾。有的品種尾鰭邊緣鑲有不同顏色的紋理或鰭上有色斑。

  分類和品種 金魚按中國習慣分類法可分為金鯽種、文種、龍種、蛋種4大類。

  金鯽種(草金) 體形象鯽,單尾鰭。主要類型有:①紅鯽。又名金鯽。適合室外大池飼養,若喂以食物,則群集於水面爭食,且能隨人的拍手聲列隊而遊。品種有紅鯽、銀鯽、花色鯽等。②燕尾。尾鰭特別長,超過體長的一半以上。品種有紅燕尾、紅白花燕尾、彩色燕尾等。

  文種(文金) 體型較短而寬,具背鰭,各鰭發達。主要類型有:①文魚。原名紋魚,體短,頭尖,呈三角形,為文種的原始品種。1772~1788年經臺灣省傳入日本。以尾鰭超過體長而聞名。名貴品種有紅文魚、彩色文魚、桃花文魚等。②虎頭。或稱“堆玉”,頭部有肉瘤,從頭頂一直包向兩頰,眼和嘴也陷入肉瘤內。若肉瘤厚實,中間又隱現五字花紋的更屬上品。名貴品種有紅虎頭、黃虎頭、紅頂白虎頭等。③高頭。亦稱帽子。它和虎頭極相似,但其肉瘤隻限於頭頂部,並不包向兩頰。名貴品種有紫高頭、彩色高頭、紫藍花高頭等。日本稱紫高頭為茶金。④朱頂紫羅袍。全身為深紫色,頭頂有肉瘤,唯整個頭部呈鮮紅色,而眼、鼻膜和嘴均呈黑色。非常稀少,極其名貴。⑤鶴頂紅。全身銀白,頭頂生紅色肉瘤,又稱一點紅。其中肉瘤位正、色澤鮮紅者尤為名貴。日本稱為丹頂。⑥珍珠魚。又稱珍珠鱗。體形呈梭形,兩頭尖,腹部圓,全身具有珍珠鱗。若頭部尖、腹部膨大呈球形,則稱為球形珍珠魚,系名貴品種。其他名貴品種還有紅珍珠魚、墨珍珠魚、彩色蝶尾珍珠魚、紅球形珍珠魚、白球形珍珠魚、彩色球形珍珠魚等。⑦翻鰓。鰓蓋骨卷曲生長。名貴品種有紅文魚翻鰓、紅白花珍珠翻鰓、彩色珍珠翻鰓等。

  龍種(龍睛、龍金) 眼球發達,凸出於眼眶外。主要類型有:①龍睛。體形短,凸出的眼球有各種形狀,如圓球形、梨形、圓筒形等。品種有紅龍睛、藍龍睛、紫龍睛等。②墨龍睛。全身色澤濃黑如墨,或如烏絨,背部尤其顯著。若2~3年不變成紅色,則為名貴品種,如有大尾墨龍睛、蝶尾墨龍睛等。③瑪瑙眼。全身銀白色,閃閃有光,而眼球色彩為紅白相間,猶如瑪瑙。以尾鰭長、身上無色斑者為名貴品種。④龍睛球。龍睛帶有較大的絨球,日本稱為鼻房。名貴品種有紫龍睛球、虎頭龍睛球、紅龍睛四球等。

  蛋種(蛋金) 體型粗短,似鴨蛋,無背鰭。通常各鰭短小。主要類型有:①蛋球。又名絨球蛋,體稍長。品種有紅蛋球、藍蛋球、紅白花蛋球、虎皮蛋球等,其中以虎皮蛋球較為名貴。②蛋鳳。又稱丹鳳。與紅蛋球極相似,唯尾鰭長而薄。品種有紅蛋鳳、藍蛋鳳、彩色蛋鳳、銀色蛋鳳等,其中以藍蛋鳳的尾鰭特別長。③元寶紅。全身銀白,具反光,唯頭頂具有紅色斑塊,形如元寶。以斑塊位於正中為上品。④水泡眼。在眼球下生有一個半透明泡,凸出於眼眶之外,泡內充滿液體,故名水泡眼。當遊動時,水泡左右晃動,姿態動人。名貴品種有紅水泡眼、紅白色水泡眼、彩色水泡眼、朱砂水泡眼、墨水泡眼等。⑤獅子頭。亦稱虎頭,公認的名貴金魚。體粗短,頭部甚大,肉瘤發達,從頭頂一直包向兩頰,眼和嘴均位於肉瘤內。尾鰭短小者為上品。名貴品種有紅獅子頭、紅白獅子頭、藍獅子頭、彩色獅子頭等。在日本,因體形和顏色的差異,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純白色的名為富士峰,純紅色的名為紅葉等。⑥獅子滾繡球。獅子頭帶有大的絨球,每當遊動時,左右擺動,酷似獅子戲繡球,逗人喜愛。以絨球大而圓為名貴。⑦鵝頭。和獅子頭相似,肉瘤隻限於頭頂。日本稱為江戶錦。名貴品種有紅鵝頭、花鵝頭等。⑧朝天龍。中國北方稱為望天眼。眼球向上生長,體形較龍種細長,北方飼養的多為短尾型,南方多為長尾型。品種有紅朝天龍、白朝天龍、藍朝天龍等。⑨蛤蟆頭。頭似蛤蟆頭,眼球微凸出,並具有類似水泡眼的硬泡。品種有紅蛤蟆頭、彩色蛤蟆頭、玻璃花蛤蟆頭等。

  中國目前共有金魚品種160個左右。

  飼養 整個飼養過程分魚苗飼養和幼魚、大魚飼養兩個階段。

  水和容器 一般用井水或自來水飼養。井水冬暖夏涼,但溶氧少。自來水因含有一定量的氯,使用前必須貯存48小時以上,否則可加入硫代硫酸鈉6.8~14ppm消除水中餘氯。適宜水溫為20~30℃,最適水溫為23~25℃。飼養魚苗時換水溫差不宜超過2℃,飼養幼魚和大魚時換水溫差以4℃內為宜。水中溶氧量至0.8毫克/升時,魚開始浮頭,此時應換水或送氣,否則易造成窒息死亡。適宜pH6~8.5,以7.5~8最適。

  大規模飼養多用水泥池,其大小、式樣依需要而定,面積一般為1×1米、2×2米或4×4米,深度為0.2~0.5米。池底有一直徑0.3~0.5米、深5~10厘米似鍋底的深窩,便於撈魚和排水。中國北方習慣用直徑0.7~1.5米、高0.3~0.5米木盆。此外,還有用黃砂缸、天津泥缸、宜興陶缸等飼養金魚的,以口部寬敞的淺水缸為宜。缸的內壁力求光滑,以免擦傷魚體。容器宜置向陽通風處。

  魚苗飼養 金魚卵粘在水草上孵化。初孵魚苗附在容器壁或水草上,僅偶爾作垂直活動以腹部的卵黃囊為營養來源。2~3天後魚鰾充氣,能作水平方向遊泳,卵黃囊消失,可開始喂食。這時魚苗可吞食15~50微米大小的食物。每天上、下午各喂熟蛋黃漿1次,也可投喂原蟲、輪蟲、矽藻等。經7~8天後的魚苗已能吞食小水蚤。孵化後10~15天,需進行第1次換水,通常是連魚帶部分陳水一同倒入新水中。此時如魚苗規格相差過大,應分缸飼養,全長0.5厘米左右的魚苗,每1立方米水體可放養1萬尾左右;全長1厘米左右時每1立方米放4~6千尾為宜。以後每隔15天進行換水。經3次換水,魚苗長到全長約2厘米時,可轉入幼魚飼養階段。

  魚苗孵出時,體為青灰色,飼養1個月後,開始生長鱗片,體色變化,有白色、淡黃色、肉紅色和黑斑出現,以紅色出現最遲。這是金魚特有的變色現象。因品種、水溫和光照強度不同,變色亦有早遲。

  由於金魚的變異性大,即使純種交配,子代也形態各異,因此需及時選魚。第1次選魚在孵化後10~15天、魚苗全長約1.5厘米時進行,用白瓷湯匙進行選擇。一般是單尾一律淘汰(單尾品種例外)。以後每隔10~15天進行1次。第2次在魚苗長至全長2厘米、尾鰭已分離時進行,凡不具三四復尾的一律淘汰。第3次將背鰭發育不全的淘汰。第4、5次時魚已經長成幼魚(全長3厘米左右),主要結合品種形態特征進行選擇。通常大魚和留種親魚至少經過5次選擇方可達到要求。

  幼魚和大魚的飼養 凡短身、短尾鰭的金魚如獅子頭、球形珍珠魚等宜在盆(缸)中飼養,而長身、長尾鰭的品種如龍睛、鶴頂紅、藍蛋鳳等則宜在水泥池或土池中飼養。每立方米水體的放養密度,3厘米以上的幼魚和當年魚為200~250尾,2齡以上的為80~100尾。有增氧設備的,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加。飼養名貴品種的密度應減低。

  金魚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餌料中動物性占70~80%、植物性占20~30%最為適宜。最好的餌料是活水蚤、搖蚊幼蟲、孑孓和水蚯蚓。大魚經常喂些蕪萍、小浮萍等,對生長、發育有益。投餌前應充分洗凈或用藥物消毒。每天投喂1~2次。每天的投喂量,當年幼魚和1齡魚相當於頭部大小,2齡魚相當於頭部的一半;人工配合餌料,約相當體重的5%。

  換水次數依魚的飼養密度和季節而定。夏季每天或2~3天一次,春、秋季每4~5天一次(繁殖時除外),冬季每7~15天一次。露天飼養的在雷雨和下雪後應及時換水,不然因水溫降低或雨雪水帶進污物和臭氧,對金魚生長不利。換水方法有2種:一是將金魚撈出,全部換上備好的新水;另一種稱為註水,是用橡皮管吸除底層污物和陳水,然後徐徐註入新水。註水的數量與次數,完全視水質情況而定,每次換去原水量的一半左右。水面的污物和外來的雜物等每天要用細眼網撈去,以保持水質的清潔和有利氧的交換。夏季水溫超過30℃時,需要遮蔭。在冬季,長江流域以北地區要將金魚移到室內越冬,南方地區也應采取防寒措施。

  金魚常見病有粘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寄生蟲性車輪蟲病、魚波豆蟲病、斜管蟲病、小瓜蟲病等。防治時可將魚在食鹽水中浸洗5~15分鐘。對細菌性打印病、豎鱗病、蛀鰭爛尾病等可用呋喃西林20ppm濃度浸洗20~30分鐘,或遍灑全池使池水成1~1.5ppm濃度加以防治。小瓜蟲病用2ppm的硝酸亞汞浸洗1.5~2小時(水溫15℃以上時)或2~3小時(水溫15℃以下時),療效較佳。

  在水泥池中飼養魚苗如放養密度適宜、餌料充足,經2個月全長可達5厘米,到年底可達12厘米。在缸盆中飼養魚苗,到年底全長可達8厘米左右。2齡魚原長8厘米左右的,年底為12~14厘米;原長12厘米左右的,年底全長可達16~18厘米。

  繁殖 在中國長江流域一帶,1、2齡金魚多數即能成熟產卵;在北方地區,一般以2、3齡作親魚。金魚繁殖季節中國南方地區在春節前後,長江流域一帶在清明前後,北方地區在谷雨以後。金魚產卵的溫度為16~22℃。雌、雄魚的配合比例為2∶3或1∶2。如缺少雄魚,1∶1也可。產卵量和魚體大小、營養和發育情況有關。通常1齡魚產卵300~5000粒;2齡魚產卵4000~10000粒。其他繁殖特性和鯽、鯉相似。

  

參考書目

 陳禎:《金魚的傢化與變異》,科學出版社,北京,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