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是環境致癌物,可以誘發肝血管肉瘤。氯乙烯主要用於生產聚氯乙烯。全世界的氯乙烯產量增長很快。1975年世界總產量已達1000萬噸。據美國推算,氯乙烯的漏失率為3~6.3%。因此,氯乙烯污染已不限於生產車間,還擴散到周圍居民區。

  致癌性 1970年發現氯乙烯有致癌作用。1974年C.馬爾托尼等首先報導氯乙烯能誘發大鼠肝血管肉瘤。他們讓大鼠吸入氯乙烯,每天4小時,每週5天,共552周,在吸入250、500、2500、6000和10000ppm的5個濃度組中,大鼠腫瘤發生數和濃度之間存在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實驗組存活130周的349隻大鼠中,有45隻被誘發出肝血管肉瘤。直到1977年2月,世界各國的氯乙烯聚合業的工人中共觀察到肝血管肉瘤56例, 其中美國有21例,潛伏期平均為20年。肝血管肉瘤在一般居民中比較罕見;氯乙烯聚合工人患肝血管肉瘤的相對危險性按標準化死亡比計算,約為一般居民的400倍。在中國氯乙烯聚合作業的工人中,患肝腫大癥的多,患肝血管肉瘤的尚未發現。

  致癌機理 有人根據致突變試驗提出,氯乙烯的致癌作用是其中間代謝產物氯乙烯氧化物和氯乙醛引起的。這是因為氯乙烯氧化物和氯乙醛能與核酸腺苷發生反應,具有強致突變作用。另外,也可經肝混合功能氧化酶等作用轉化為一氯醋酸隨尿排出,而起到解毒作用。在人群染色體檢查中,接觸氯乙烯的人,淋巴細胞染色體斷裂數顯著高於對照人群。據調查,氯乙烯聚合作業工人的妻子的死胎率和畸胎率均高於對照人群。氯乙烯對後代的影響及其致癌作用機理還要進一步研究。

  預防 自發現氯乙烯可誘發肝血管肉瘤後,美國於1974年10月將車間工人8小時接觸氯乙烯的容許標準從50ppm 改為1ppm。氯乙烯的無作用濃度的確定以及有效的醫學監測方法仍要繼續研究。在生產上特別要註意防止滲漏和事故性排放。

  

參考書目

 WHO,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 of Chemicals to Man, Vol.7,IARC,Lyon,France,1974.

 U.S.Public Health Service,First Annual Report on Carcinogens, July1980,Vol.1,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D.C.,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