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要素在未受污染影響的情況下,其化學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環境中能量分佈的正常值,又稱環境本底值。化學元素含量超過瞭環境背景值和能量分佈異常,表明環境可能受到瞭污染。但在人類的長期活動,特別是現代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下,自然環境的化學成分和含量水準發生瞭明顯的變化,要找到一個區域的環境要素的背景值是很困難的。因此,環境背景值實際上是相對不受直接污染情況下環境要素的基本化學組成。

  在環境科學興起之前,地球化學傢和地球物理學學傢已對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稱豐度)進行瞭研究。1924年,美國學者F.W.克拉克首先發表瞭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因此,地殼、巖石、大氣和水體各種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稱為克拉克值。後來,蘇聯學者Α.∏.維諾格拉多夫等人對巖石、土壤和生命物質中的元素豐度作瞭進一步的研究。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環境污染的調查和監測要求確定各環境要素中化學元素的正常范圍。1975年,美國學者J.J.康納等人在對各環境要素化學元素豐度值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瞭美國部分地區的環境背景值。中國自1976年開始,從環境科學角度出發,對北京、南京、廣東、松遼平原、珠穆朗瑪峰等地區的土壤環境背景值進行瞭調查和研究。

  環境背景值的測定和研究是環境科學的一項基礎工作。這項工作能為環境質量的評價和預測,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規律的研究和環境標準的制定等提供依據。對於地方病的環境病因研究,國民經濟規劃和工業、城市合理佈局等,環境背景值是必需的參考資料。

  為瞭確定背景值,應在遠離污染源的地方采集樣品,分析測定化學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等方法,檢驗分析結果,然後取分析數據的平均值(或數值范圍)作為背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