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菌科的1屬。因排列成葡萄串狀而得名。單個或成雙存在,革蘭氏陽性,菌體直徑0.5~1.5微米,無鞭毛,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過氧化氫酶陽性。營養要求不高,適溫37℃,多數菌株能產生脂溶性色素,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0~40%。分佈很廣,人或動物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存在。本屬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性葡萄球菌3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 菌菌體直徑0.8~1.0微米,在普通固體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菌落呈圓形、凸起、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不透明,直徑約1~2毫米。絕大多數產生金黃色色素,但不滲透到培養基中。能溶血,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產酸不產氣,液化明膠,還原硝酸鹽。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0.7~39.0%。致病物質主要有凝固酶、溶血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和表皮剝脫素等。此外,存在於細胞壁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有阻止吞噬等作用。本菌的色素、毒力、生化反應等性質均可發生變異,易產生耐藥性,在臨床標本中,80%以上菌株對青黴素耐藥。

  本菌常引起局限性化膿性感染,造成毛囊炎、偖、癰和膿瘍反復發作,少數發展為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產腸毒素菌株可引起食物中毒。本菌也能引起牛乳房炎、仔豬的漿液性皮炎等。病後獲得免疫力不強,不能防止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