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面或水體中營浮遊生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總稱。

  浮遊生物依形體大小可分為大型浮遊生物、中型浮遊生物、小型浮遊生物和微型浮遊生物。大型浮遊生物個體長度可達數十毫米,在淡水中極為少見,多生活在海洋中;中型浮遊生物體長為幾個毫米,多為餌料生物;小型浮遊生物體長50微米至1毫米,主要為植物;微型生物體長小於50微米,主要是各種微生物和微細的藻類,一般不易為浮遊生物網所采得。依生活習性則可分為真正浮遊生物、兼性浮遊生物和偶然然浮遊生物。真正浮遊生物(永久性浮遊生物)終生營浮遊生活;兼性浮遊生物(暫時性浮遊生物)除瞭營浮遊生活外,還可附著於其他生物生活;偶然浮遊生物指原來並不營浮遊生活,因被水流沖擊,被風吹送,或者所著生的物體腐爛、溶蝕而浮遊於水中,偶然出現在浮遊生物的樣品標本中。

  海洋中常見的浮遊生物有矽藻、甲藻、原生動物、水母、櫛水母、橈足類等。淡水中常見的有矽藻、甲藻、金藻、黃藻、裸藻、綠藻和藍藻等植物,以及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動物。

  許多種浮遊生物是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的餌料,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有的還可用於肥田或作為制藥的原料等。在環境保護中,有的種類可作為污染的指示生物。例如變異眼蟲(Euglena mutabilis)可指示酸性廢水污染,梨形四膜蟲(Tetrahуmena pуriformis) 可作為水中重金屬毒性的生物測試材料。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中國渤海灣的主要赤潮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milialis)、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中肋骨條矽藻 ( Skeletonema costatum)及紅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уthraeum)可用於赤潮監測。有的浮遊生物可形成“水花”,使水質惡化。

  

參考書目

 鄭重:《浮遊生物學概論》,科學出版社,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