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有意識的反映能力降低或消失的一種異常心理現象。在臨床上常根據受檢者對各種刺激(語言的、視覺的、痛覺的等)的反應情況而加以認定。出現意識障礙時,患者的感知、註意、記憶、思維、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動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研究概況 對於意識障礙的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許多學者根據自己對意識的理解及其工作的特定需要,試圖解釋意識障礙的發生機制並力求探討有效的治療療方法。在心理學領域中,W.馮特和W.詹姆斯曾把人的意識看作是某種經驗過程或內心體驗,並由此提出他們的醫療診治觀點。行為主義學派則強調反射活動而忽視意識活動的意義,甚至拒絕使用“意識”的概念。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把潛意識及意識作為其研究的核心,並提出瞭一些獨特的見解。神經生理學傢強調意識與人的覺醒水平有密切聯系,主張用腦電圖的變化判斷意識水平,但他們幾乎是把警覺和覺醒等同於意識。在臨床醫學領域內,對於意識和意識障礙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研究課題著重於:意識障礙的神經生理機制,它對各種心理過程的影響,自我意識及其障礙的表現,特別有關於人格解體的研究。

  類型 發生意識障礙時,人所具有的理解當前狀況、過去經驗、客觀環境和自我存在等的一種能動的心理過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擾亂或破壞,而且通常是復雜的、較為高級的意識活動最先受到影響。意識障礙可按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按意識的清晰度劃分 主要有:①嗜睡狀態:指意識清晰度有較少的降低,如果周圍安靜無聲,患者往往會長時間入睡;但當觸動或呼喚他時,多數清醒過來,能與人交談或做輕微活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入睡。當時其各種生理反射一般均能保持。②昏睡狀態:指意識清晰度明顯降低,特點是一般刺激不能引起患者的反應,特別是言語反應消失。給予強烈的疼痛刺激時,可引起防禦反射。有時出現震顫和不自主運動,但角膜、睫毛反射等都減弱,瞳孔對光反射仍保持。③昏迷狀態:指意識完全喪失,患者的肌張力普遍降低或增高。在淺昏迷時,睫反射、瞳孔對光反射和角膜反射等普遍減弱;在深昏迷時,上述反射完全消失,並出現病理反射。

  按意識內容的改變劃分 主要有:①譫妄狀態:患者出現意識清晰度降低的同時,產生大量的錯覺和幻覺,言語不連貫;定向力喪失,但自我意識尚保留,註意力不能集中,僅有片斷回憶或完全喪失記憶,常伴有緊張、恐懼的情緒,行為雜亂,躁動不安。②錯亂狀態:這與譫妄狀態相似,較嚴重者有環境意識和自我意識喪失,言語雜亂、支離破碎,較長時間的記憶喪失。③夢樣狀態:患者有夢境的體驗,或沉溺於這種體驗的幻想中。

  按意識范圍的改變劃分 主要有:①朦朧狀態:即意識范圍縮小、變窄。②漫遊性自動癥:這是朦朧狀態的特殊形式。有學者提出這首先是由於自我意識清晰度的降低,進而是意識范圍變窄。

  自我意識障礙 有人認為它是意識障礙的一個特殊類型,應將它看作是發生人格障礙的信號。它與一般的意識障礙有著某種實質上的差異。出現自我意識障礙時,意識清晰度並不一定降低,也不致於影響所有的心理過程。它隻是在對自我狀況的認識和體驗方面發生障礙。臨床上常見的自我意識障礙有:人格解體、人格變換或交替人格、雙重人格和多重人格(見人格障礙)。

  病理生理機制 意識障礙的病理生理機制與大腦皮層、中腦網狀結構和丘腦有關,多種疾病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頭部外傷、腦血管供血不足或腦溢血、重要內臟器官(如肝、肺、腎)功能不全的終末期、多種內分泌與代謝疾病等。影響腦功能狀態時,均可引起意識障礙,在急性發作的精神病中,如反應性精神病、癔病、某些精神分裂癥、躁鬱癥等,也可伴有意識障礙。   

參考書目

 北京醫學院主編:《精神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0。

 嚴和駸主編:《醫學心理學概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