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於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物件的心理學派,有奧國學派之稱。Akt德文本義為動作,現多譯作意動,以示與外顯動作有別。1874年該學派創始人F.佈倫塔諾出版《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反對W.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他指出,我們看見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看和思的物件,並非心理學的物件;看和思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佈倫塔諾思想的來源之一是亞裡斯多德的《論靈魂》。後者者以為心理是靈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動。每種心理活動有自己的對象:光是視覺的對象,聲是聽覺的對象,記憶對象是過去的東西,等等。佈倫塔諾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為任何心理動作都指向對象,沒有無對象的動作,也無沒有動作的對象,對象(內容)和動作不可分開,都要研究,但心理學主要研究意動。佈倫塔諾思想的另一來源是I.康德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想。他和馮特都認為心理科學研究直接經驗。佈倫塔諾的學生C.施通普夫將直接經驗分為四類,每類屬於不同學科的對象。其中色、聲等感覺和映象是心理內容,屬於現象學;知覺、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屬於心理學。功能和內容不可分地各自獨立於經驗中:我看見紅色,看為心理功能,紅色為內容(現象),它們同時獨立存在不可分開,心理學不能完全排除內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從此意動心理學又稱為機能心理學。

  馮特學生O.屈爾佩原信內容心理學,後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和他的學生進行思維的實驗研究時,發現有無意象思維,他們稱之為識態、心向等,以為心理過程除映象活力外,還存在無意象過程。屈爾佩試圖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內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學理論以緩和爭論。

  但是20世紀初,佈倫塔諾和施通普夫的學生E.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哲學,支持瞭意動心理學;與此同時,英國F.高爾頓研究個別差異時,發現許多人,甚至有的大藝術傢也缺乏視覺意象;而法國A.比奈在為女兒作思維實驗時,也發現類似的無意象思維。從此,這種出自哲學唯心論的意動心理學或機能心理學得到廣泛傳播,竟成為當時歐洲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學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學,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響。

  

參考書目

 高覺敷主編:《西方近代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