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1分鐘以內的記憶。一般把它看作是處於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記憶階段。

  短時記憶的特點是:①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記憶廣度一般為7±2個項目。但有些研究表明,在主觀上對材料加以組織,對擴大記憶容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要記住2824714932這樣一個電話號碼,若把它分成28(局號)、2471(總機號)和4932(分機號)3組,就能減輕記憶的負擔,擴大記憶的容量。1956年G.A.米勒把人們在記憶過程中聯合記憶的小單單位(如字母、符號)為較大單位的信息加工過程稱為組塊,而這樣組成的記憶單位叫“塊”。若以塊為記憶單位,則短時記憶所保持的信息量可大為擴大,近年來研究指出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5個塊。②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在無復述的情況下隻有5~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③短時記憶通過復述保持信息,復述的作用還在於能把信息轉入長時記憶。實驗表明,學習任何材料以後,若使用分心技術幹擾復述的進行,短時記憶的遺忘就會迅速發生。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婦讓被試識記三輔音連串後立即對某3位數進行“倒減3”的出聲運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鐘減出1個數,以幹擾被試的復述。結果發現,間隔6秒,有68%的被試不能回憶,間隔18秒,則有將近90%的被試不能回憶起三輔音連串。B.B.默多克不僅用三輔音連串,還用三詞組合作為實驗材料,用上述方法做過實驗,也得到瞭相同的結果(見圖)。

④短時記憶的編碼大量的是言語聽覺編碼,少量的是視覺或語義編碼。1970年W.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時記憶中,信息即便是憑視覺接收的,也都要按聽覺或聲學的特征編碼,而不是按視覺形象編碼。其他研究也表明,短時記憶回憶的混淆現象主要是聽覺或聲學性質的。這都證明瞭短時記憶的編碼具有很強的言語聽覺性質。⑤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是較完全的。提取信息即檢索的形式可能有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兩種。

  短時記憶屬於非感覺記憶。主張把非感覺記憶劃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理論為“二重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