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它是在心理學和醫學相互結合、有關課題的共同研究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包括基本理論、實際應用技術和客觀實驗研究等內容。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心理問題。其任務是將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醫療實踐,探討和解決醫學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並通過對醫療實際課題的探討推動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醫學心理學又是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醫學的理論研究究、臨床實踐、人材培訓以及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提示有關心身密切相關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法和保健措施。

  簡史 醫學心理學的歷史可以溯源於古代心身關系的辯證認識。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和哲學論著中,包含著許多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漢之際的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早已闡明瞭外感於“六淫”和內動於“七情”的相輔相成與協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療和預防上主張“治神入手”、“治神為本”、“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等觀點。在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關精神與軀體相互作用以及強調心理治療和醫患關系等問題的論述。

  1852年德國醫學傢、哲學傢R.H.洛采編寫瞭歷史上第一部以《醫學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標志著現代醫學心理學的興起。洛采繼承和發展瞭G.T.費希納關於心身一致的思想,著重論述瞭健康、疾病與“心理生活”的關系。1867年,W.馮特在其《醫學物理學手冊》中討論瞭運用實驗方法研究人在醫療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後來,馮特的學生J.M.卡特爾和L.威特默將其學說傳入美國,並使之迅速發展。1896年威特默在賓州大學建立瞭第一所以治療“問題兒童”為主的心理診療所,並首先采用臨床心理學一詞。此後在世界上出現瞭許多對醫學心理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如И.Μ.謝切諾夫、S.弗洛伊德、И.Π.巴甫洛夫、H.G.沃爾夫、W.B.坎農、H.澤利厄等。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信息論向各學科的滲透以及行為科學的發展,醫學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基本理論 現代醫學心理學強調從整體上認識和掌握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主張把人看作是自然機體與社會實體相統一的存在物,是物質運動與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統一體。人的心理和行為都與個人的遺傳素質、發展成長和外界影響、教育訓練分不開,人的個人經歷則是一個與群體交往的互動過程。因此,必須從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認識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安排治療與保健措施,明確一切疾病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表現出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的相互作用。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人的心理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須保持和諧、統一;各種心理活動過程(認知活動、情緒狀態、自我意識)及應對行為之間應保持協調、平衡;其人格特征在全部行為中要能表現得恰當和連貫。在醫療實際中,醫學心理學強調心理與生理互相作用的觀點,吸取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指導並改善診斷、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等環節,指導和改進醫學教育、醫療管理等工作。

  研究內容和主要分支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相當廣泛。它涉及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即從新生命的形成孕育,至嬰幼兒的早期培養訓練以及少年與青年時期的心身教育與行為指導,從各個年齡階段的心身保健直到老年期的康樂長壽等等。它還涉及健康與疾病的相互轉化過程,從病因分析、疾病診斷、治療護理到康復、預防、保健、咨詢,等等。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引起軀體疾病(通常所謂“心身疾病”)的中介機制;②腦組織損傷、內分泌失調或軀體疾患造成心理變異的分析和心理診斷;③人格特征在罹患各種疾病以及康復過程中的作用;④心理治療的合理安排和療效評定;⑤各年齡階段上的心理衛生的推廣和探討;⑥心理護理和心理咨詢的實施;⑦醫學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協調和合作。

  隨著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應用於醫學各分科的需要擴大,醫學心理學逐漸形成瞭一些分支,例如,重點用於精神病方面的有變態心理學;用於神經病學的有臨床神經心理學;用於預防醫學的有健康心理學;用於護理工作的有護理心理學;以及最新發展用於小兒科的兒科心理學等。

  臨床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中發展得最早、從業人數最多的一個分支。有些人把它看成是醫學心理學的同義語。它研究診斷、治療、護理和預防等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並對有精神障礙或心身疾病的患者進行心理的咨詢指導和行為矯正的治療。臨床心理學已逐漸分化出若幹專門領域,主要包括:①心理病因。側重於分析心理因素誘發疾病的原因。這方面的工作促使在醫學領域內建立和發展起心理生理醫學或稱“心身醫學”(見心理生理醫學);②心理診斷。運用心理測驗的方法進行臨床診斷。即通過量表、問卷和成套測驗等技術手段,測量有關人的記憶、思維、智力、興趣、能力、人格等方面的特異情況;③心理治療。依據心理因素對人的機體狀況具有重要影響的觀點,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幫助患者改善處境,以達到減輕疾病痛苦與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④心理咨詢。運用語言、文字或其他溝通方式啟發、教育求治者與其共同解決問題;⑤心理衛生。研究有關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問題。近年來,健康心理學已獨立成分支學科,有關心理衛生的工作已納入其中。

  在一些國傢裡,臨床心理學的工作范圍和從業人員都在不斷擴大,不隻包括醫療單位、心理衛生中心、兒童指導機構,而且正在深入到學校、工廠、職業訓練部門和居民社區等非醫療領域。

  中國醫學心理學研究的現狀 中國歷史上關於心身相關、心身保健等豐富的思想遺產為醫學心理學的發展提供瞭思想基礎。20世紀20年代,科學的心理學傳入中國後,1922年創辦的第一種心理學雜志上刊出變態心理方面的論述;30年代出版瞭大學用的心理衛生教材,1936年建立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並由其組織編寫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治療神經衰弱癥的實踐中,開展瞭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快速療法,獲得瞭顯著的效果。1978年11月在保定舉行的心理學年會之後,醫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應用、實驗研究、人材培養等方面都有瞭顯著的進展。1979年正式成立瞭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它為醫學心理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做瞭許多賦有成效的工作,如:先後通過舉辦講習班、進修班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培訓瞭一批從事醫學心理學工作的人員;召開瞭4次學術年會,促進瞭國內外學術交流;為在高等醫學院校及中級衛生、護士學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提供瞭師資和教材;出版瞭《醫學心理文集》、《醫學心理學知識》(叢刊)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