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記過的內容不能被再認和再現,或者是被錯誤地再認和再現。遺忘可分暫時的和永久的兩類。暫時遺忘指已轉入長時記憶的內容一時不能被提取,但在適宜條件下還可能恢復;永久遺忘是記憶的材料未經復習而消失。遺忘是保持的對立面,也是鞏固記憶的一個條件。如果不遺忘那些不必要的內容,要想記住和恢復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難的。

  對人類記憶和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傢H.艾賓浩斯。他認為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提出瞭著名的保持曲線。以後,一一些心理學傢又發現“倒攝抑制”,以及學習後立即睡眠的回憶優於學習後清醒狀態的回憶等遺忘現象。蘇聯心理學傢認為大腦皮層神經活動的抑制是導致遺忘的根本原因。中國心理學傢曹日昌認為遺忘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在學習時建立的聯系減弱甚至消失;另一種是由於不同聯系的幹擾,使要回憶的東西受到抑制。

  通過實驗研究,已發現的主要遺忘現象和規律有以下幾種:①艾賓浩斯的保持曲線表明:遺忘進程不均衡──先快後慢,遺忘的速度隨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緩慢,中國心理學傢陸志韋1922年用回憶、預期回憶、重學、重組材料、再認等5種方法得出的保持曲線也有相等的趨勢。②一般地說,識記材料的數量越大,剛識記後的遺忘也越多。如有的學者發現,識記5個材料的保持率為100%,10個材料的保持率為70%,100個材料的保持率為25%。要達到同樣保持水平,識記材料的數量越多,平均用的時間或誦讀次數也越多。研究發現,識記課文100字需9分鐘才能成誦,500字需65分鐘,1000字需165分鐘,1萬字需4200分鐘。③識記材料的性質對遺忘的影響:有的學者發現,熟練的動作遺忘最慢,技能一年後隻遺忘29%。記熟瞭的形象材料也不容易遺忘。有意義的語文材料同無意義材料相比,遺忘要慢得多。④過度學習對遺忘的影響:一般來說,保持與原來學習的程度大致成比例,學習程度越高,遺忘也越少。中國心理學傢的一個實驗表明:33%的學習,遺忘為57.3%;100%的學習,遺忘為35.2%;150%的學習,遺忘為18.1%;超過150%時,記憶效果並不繼續上升。⑤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對遺忘的影響:前攝抑制指先前的學習與記憶對後繼的學習與記憶的幹擾;倒攝抑制是後繼的學習與記憶對先前學習材料的記憶的幹擾。許多研究表明,新舊兩種材料相似程度越高,造成的幹擾也越大;後繼學習的難度越大,倒攝抑制的幹擾也越大;前攝抑制的幹擾,也隨先前學習材料的數量和保持的時間增加而加大。根據倒攝抑制的原理,在一段不活動的時間內(如睡眠狀態等)隻有很少的遺忘。⑥學習材料的系列位置對遺忘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材料的起首和末尾部分要比中間部分記得好,因為前者沒有前攝抑制影響,後者沒有倒攝抑制影響。中間部分記憶保持較差,原因是受前攝和倒攝雙重抑制的幹擾。

  近20多年來,由於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的出現,記憶和遺忘的研究又有新的進展。這種理論認為人類記憶是一個信息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3個階段。他們認為,感覺記憶的遺忘是由於記憶痕跡消退,短時記憶的遺忘是由於痕跡消退和幹擾,這些都屬於“存儲障礙”;長時記憶的遺忘主要是由於幹擾作用。當缺少再認和回憶的線索、線索有誤差、或不同線索間發生沖突時,都可能使再認和回憶遇到困難。有些認知心理學傢認為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不會消失的,遺忘隻是一種信息提取的障礙。

  近年來,有的學者又提出活動性與非活動性記憶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中對當前外界事物的短時記憶和經過重現過程恢復作用的記憶是活動性的;大量存儲在頭腦中的長時記憶是非活動性的,它們對活動性記憶有潛作影響。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沒有必要分成兩個獨立的過程,它們都因受幹擾而產生遺忘。當一個記憶表象登記進入活動性記憶之後,需要復述和編碼,如果此時又有新刺激進入,就會產生幹擾而降低先前記憶的恢復能力,表現為遺忘;一個記憶形成之後,從非活動性記憶向活動性記憶提取時,若呈現的記憶線索激活瞭另一條聯系,引起幹擾,也會造成明顯的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