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它是感覺、知覺、思維、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總稱。人的心理是物質世界發展的最高級產物──人腦的運動形式,或者說是人腦各種機能的活動形式。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條件和語言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因而與動物的心理有著本質的區別。

  心理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質的運動,而是人的機體,首先是人腦這種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的機能、活動過程或運動。人離開腦腦就不存在心理活動。無腦的或患有腦缺陷的嬰兒不能發展或不能健全發展心理。人腦的不同區域有相對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區域的損傷或病變會招致與之相應的心理活動的紊亂以至喪失。兒童心理的發展非單純決定於卻依存於機體特別是腦的發展。神經細胞的結構和它們之間的聯結,它們的分子組成,以及腦中的各種化學物質,都與特定的心理現象有關。

  人的機體是一個整體,人腦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但人腦的活動是與機體的其他部分的活動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動還與體液有關。人認識世界還有賴於內外感受器官的特異傳入神經沖動。人腦要保持工作狀態也有賴於非特異的傳入神經沖動。喪失瞭大多數外圍感官的人會長期陷於睡眠狀態。人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認識客觀世界,也改變客觀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或反應。人能作用於周圍環境,就是以其主現見之於客觀的行動過程。這個過程實現的一個前提是心理過程如思維、意向等的內部物質變化。通過肌肉活動而見之於客觀的行動,客觀物質化瞭的行動才能給客觀環境以影響。常見的行動包括廣大的范圍,都是借助於人的機體的肌肉活動,諸如發聲、表情、動作,特別是人手的動作等。手既是認識的器官,也是改變物質世界的主要器官。人類機體某一部分的喪失,將導致心理的相應變化。後天聾者漸次變啞;後天盲者關於客觀世界的視覺表象以及截肢者關於被截肢體的表象,都隻能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內。所以,說心理的物質基礎是人的整個機體更合乎邏輯。

  證明瞭心理是人的機體特別是人腦的功能,就肯定瞭它是具有高度組織的物質的一種特殊運動形式。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心理不是神秘的、虛無飄渺的、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某種東西;②心理本身並不是一種物質。說機體之產生心理猶如肝臟之分泌膽汁,是不對的;③心理也不等於生物現象。人的機體固然是一個生物體,而且有自己的生理功能,這與其他種、屬的動物機體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人體尤其是人腦還是具有心理功能的機體。而心理則具有和生理或生命現象顯然不同的實質。心理是在另一種水平上的客觀現象。心理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這種非一般動物所有的特殊活動表現;心理為人類所特有,其他種屬的動物即使是高級的類人猿,其智能也隻是接近但卻有別於人的心理。

  心理運動規律 物質的較高級的運動形式包含著比它低級的運動形式,除它本身的規律外也服從於後者的規律。例如,生物現象也遵循如物理、化學等現象的規律,但生物現象並不就是物理或化學現象。心理現象也在一定意義上遵循生理的規律,卻並不因此就是生物現象。

  心理所反映或反應的客觀現實可以相對地區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自然事物,另一方面是社會事物。自然事物如星球和宇宙空間,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山嶽和原始森林等。社會事物如同伴、傢庭、學校和其他各種人的集體和其中的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其他各種屬於文化的事物。這種區分是相對的,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之間的關系是密切而復雜的。為人類所認識的自然事物就已經不止具有單純的客觀自然事物的意義。許許多多的自然事物已受到人類或多或少的改造,打上瞭人類勞動的印記。所以,許多客觀的物質事物對人的作用,除瞭它的自然的物質力量以外,還依存於甚至決定於它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社會現象也是以物質運動的形式存在的,社會的各種關系必須通過物質的形式作用於人,制約人的心理。人對自然事物的反映或反應,往往不是針對某一簡單的孤立的事物,而是針對一事物與周圍諸多事物所構成的整體,雖則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某一個或幾個事物起著主導作用。人作為自然實體的同時又可以作為社會實體,以致反映或反應的是整個的一種社會情境。

  心理的發生和發展 人的機體特別是人腦如何產生心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科學闡明。以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感覺為例,這是事物的刺激作用轉化為意識的事實。人們已經闡明人產生感覺時從外圍感覺器官直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種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但仍未能解釋從刺激作用到意識的轉化。科學證明瞭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聯系,卻還未能說明心理現象如何產生。

  心理現象為人類所特有,但它是在動物界長期進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也出現瞭某些最原始的心理現象,其意義在於它為人的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準備瞭前提條件;在高等動物身上已具有較高級的心理的萌芽形式。

  在心理的發生與發展上,社會條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當人類的共同祖先類人猿第一次制造工具時,就開始瞭人類名副其實的勞動,和人與人間的共同合作、彼此交往,並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瞭語言。自然,沒有發展到一定水平的腦,言語和勞動的產生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勞動以及語言這些哪怕是很原始的社會現象,在相對短的時期內完成瞭動物界長期發展中的一個奇跡,創造瞭人和與之俱來的人的心理現象,構成瞭猿轉變為人的一個巨大飛躍。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人類生活和文化的不斷提高,人的心理也日益向前發展。社會文化以加速度前進,人類心理也加速度地發展。現代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遠非原始社會的成人所能比擬。這突出地表明社會條件對人的心理發展的作用。

  嬰兒初生時基本上隻是一個不具備知識的自然的機體。從出生以後,就在社會條件下成長,開始瞭漫長的社會化過程。自生命的頭幾天起,嬰兒已能反應人的聲音,接受人的觸撫,並逐漸表現與成人眼對眼的活動,在整個前語言期,嬰兒漸次以各種聲音、表情、姿勢和動作與他人進行交往,既反應來自他人的影響,也表示自己的意向。開始學會瞭語言以後,特別是能獨立行走以後,他們認識和活動的范圍迅速擴大,積極參與瞭社會的活動,以更多的手段從更多的渠道接受人類的文化遺產,他們的心理也加速發展直至成熟。如果沒有社會環境的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不可想象的。狼孩的行為和生活與狼相似,並不具有正常兒童的心理。他們回到人類社會以後,有的還繼續生活瞭幾年,也未能恢復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在某些國傢中,有不少兒童從小失去父母,或由於其他原因而被置於教養院之類的所謂慈善機構中。他們的生活較單調,社會交往較貧乏。結果,這樣的兒童與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兒童相比,較易發生社會行為方面的問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有著某些差異。

  證明心理的存在和發展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就表明心理現象與生物現象的又一個明顯的差別。除瞭人類以外,任何其他動物都不具有人類的社會,因而不會產生人類那樣高度發展的心理,即使是人類的嬰兒,如果脫離社會,其結果也是這樣。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也並不就是一種單純的社會現象。心理不是屬於人的群體的機能或活動,而歸根到底隻是屬於人的個體的一種活動,是人的機體的一種機能。盡管社會對於心理是至關重要的,但它畢竟隻是一個條件。社會條件不能使其他任何動物獲得人的心理這種獨特的運動形式。因此世代與人類共處的傢畜未曾發展出人的心理來。科學實驗中從小就生活於人類傢庭中的類人猿,也未曾有像嬰幼兒那樣的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