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自然科學中把高級水準的事實歸結為低級水準的事實,從而否定高級水準事實的特點的理論觀點。心理學中的還原論把思維歸結為腦內神經細胞的興奮、抑制過程或腦內理化變化。

  近代西方心理學各主要學派中有不少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還原論或還原論傾向。由於它涉及到闡明心理實質的根本問題,從而也涉及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發展方向和進展速度。

  19世紀中葉H.von赫爾姆霍茨及E.W.von佈呂克等等人提出生物現象可還原到化學和物理學的解答。這對心理學的還原論產生深刻影響。20世紀西方流行關於科學統一性的哲學問題,加強瞭心理學的還原論傾向。對西方心理學有深刻影響的實證主義及其變種和否定辯證發展的思想方法,成為心理學還原論的思想根源和哲學根源。此外,由於心理現象本身高度復雜,而科學研究水平相對較低,不少心理學傢以自然科學為模式,忽視事物發展及心理的特殊實質,這是產生心理學還原論的自身原因。

  根據不同角度可將心理學還原的表現進行分類。從還原層次的角度可分為:①生物還原,如機能心理學把心理作為生物性適應功能(見生物學化);②生理還原,如行為主義者J.B.華生認為心理學是有機體整體的生理學;③物理、化學還原,如行為主義者郭任遠認為心理學應機械化、物理化和化學化。從還原方式的角度可分為:①理論還原,認為心理學主題應通過另一門較基本學科的觀點、體系進行研究,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學隻有溶解於一門較基本的學科如生理學時,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②方法還原,認為應以其他較基本學科的方法研究心理學,如W.馮特用生理學方法研究感知覺問題。此外,還可從還原明顯性的角度分為公開還原和隱含還原;從還原進程的角度分為激進還原和期望還原;等等。

  還原論由於對“歸結”的理解不同,故在本體論上易導致唯心論和二元論。在認識論上由於從低級水平事實中不能直接導引出心理活動本身的規律,故還原論不能有助於預測及瞭解心理本身。此外,僅從低級水平的事實上不可能理解社會實踐在心理發生與發展中的作用,故在方法論上易陷於機械論。心理學並不排斥而且還需要通過較低級的物質運動形式來分析心理現象,但這必須是科學的分析。

  心理學應該走具有自身特點的道路。根據心理的本質特點:廣泛聯系人的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的實際,開展自然性與社會性辯證統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