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兒童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在兒童教育、兒童醫療衛生、兒童文藝、兒童廣播電視等社會實踐領域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物件 兒童心理學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歲) 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為研究物件。在西方文獻中,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展”以及狹義的“發展心理學”,在意義和範圍上基本相同。在蘇聯,又稱之為年齡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著作有按年齡階段如新生兒期期、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體系,這是大多數兒童心理學著作采取的體系;有按心理過程排列的體系,如感知覺發展、記憶發展、思維發展、註意發展、語言發展等;也有將上述兩種排列混合編制的體系。

  簡史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後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傢,如J.A.科梅紐斯、J.-J.盧梭、J.H.裴斯泰洛齊、F.福祿貝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瞭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奠定瞭最初的思想基礎。而C.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則直接推動瞭兒童發展的研究。達爾文根據長期觀察自己孩子的心理發展的記錄而寫的《一個嬰兒的傳略》(1876)一書是兒童心理學早期專題研究成果之一,它對推動兒童心理的傳記法(或日記法)的研究有重要影響。

  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產生於19世紀後半期。德國生理學傢和實驗心理學傢W.T.普賴爾是兒童心理學的真正創始人。他對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到3歲每天進行系統觀察,有時也進行一些實驗性的觀察,最後把這些觀察記錄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兒童心理》,於1882年出版,被公認為第一部科學的、系統的兒童心理學著作。

  在兒童心理學史上,第二個有較大影響的人物是美國的S.霍爾。他主要采用問卷法對兒童心理進行瞭大量研究,並出版專門刊物刊登大量兒童心理研究的報告和論文,還發起組織兒童研究機構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發展理論即復演學說,雖有許多爭論,但對推動美國兒童心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繼霍爾之後,兒童心理學研究有較大進展。主要有德國的W.斯特恩關於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K.比勒夫婦關於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兒童發展測驗的研究;美國的J.B.華生把實驗法引入兒童心理學領域,進行瞭有名的兒童情緒條件反射實驗研究;A.格塞爾對兒童心理發展進行瞭追蹤研究,編制瞭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法國的A.比奈的測驗研究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數量化研究起瞭重要作用,至今還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於西方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對兒童個性及心理治療有著重大影響。

  現代兒童心理學 無論在理論爭鳴上或研究成果上,現代兒童心理學都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在西方,法國的H.P.H.瓦隆提出瞭一些較新的發展理論和觀點。瑞士的J.皮亞傑、美國的J.佈魯納分別提出瞭獨具風格的實驗方法和理論概括。一些兒童心理學傢還企圖把認知理論和信息加工理論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新行為主義者如B.F.斯金納、S.W.比喬和D.M.貝爾,新精神分析的代表如E.埃裡克森,也各自提出新的兒童心理學觀點和研究成果。在蘇聯,Л.С.維戈茨基、С.Л.魯賓斯坦、Α.Н.列昂節夫、Л.Β.贊科夫、Д.Β.埃利科寧、A.A.柳佈林斯卡婭、B.B.達維多夫等,都對兒童心理學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由於各學派的觀點以及對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態度的不同,仍有不少爭論。爭論的問題如:遺傳、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兒童心理發展上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教育和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兒童心理發展上年齡階段特點和個別特點的關系;等等。

  現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除瞭原有的觀察法、實驗法等以外,又引入瞭一些現代化手段,如單向玻璃觀察室,顯示刺激的錄音、錄象和電視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處理研究資料等。近年來,西方國傢在嬰兒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這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采用有一定關系。

  中國兒童心理學 中國古代教育傢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雖也涉及很多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但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出現較晚。20世紀初期,開始有人翻譯介紹西方兒童心理學著作,如艾華編譯的《兒童心理學綱要》(1923)陳大齊譯的《兒童心理學》(1925)等。中國最早開創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陳鶴琴,他於1919年留學回國後,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他的《兒童心理之研究》(1925)是中國第一部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還用日記法對其子從出生到3歲進行瞭長期的觀察,這也是較早的有系統的兒童心理研究工作。30年代,黃翼重復過皮亞傑的實驗,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兒童心理學》、《神仙故事與兒童心理》、《兒童繪畫之心理》等書;還進行瞭兒童語言發展及兒童性格評定等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兒童心理學取得很大進展。50年代,在蘇聯兒童心理學的影響下,著重探討瞭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方向問題。60年代,朱智賢編寫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批判地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密切聯系中國的實際,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起瞭積極作用。

  60年代前後,中國兒童心理學除理論方面的探索以外,實驗研究工作也廣泛開展起來。實驗對象,大多集中在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兒童。研究課題以認知發展的研究較多,如學前兒童方向知覺的特點(1958)、6~7歲兒童的時間知覺(1963)、兒童的色形抽象(1965)、學前兒童因果思維的發展(1962)、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1964)、4~9歲兒童類概念的發展水平和特點(1963~1964)、兒童掌握因果聯系對學習因果連接詞和言語結構的影響(1961)、兒童掌握讓步連接詞的年齡特點(1964)、兒童演繹推理的特點(1964)、4~12歲兒童圖畫認識能力的發展(1964),等等。還進行瞭關於6歲兒童入學問題(1959、1960)、兒童道德品質形成問題(1964)以及兒童腦電(1962)等研究。

  約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兒童心理學有瞭較大的發展,其特點是:①研究的年齡范圍逐步擴展。60年代的研究僅局限於幼兒期和童年期,70年代以來則向更低和更高年齡段擴展。如新生兒的心理特點、初生到3歲兒童語言的發展、3歲前智力發展的追蹤研究,以及對在校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思維和情感發展的研究等。②研究的課題逐步擴大。幾乎涉及到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領域。例如:兒童數概念和數學能力發展的研究,兒童語詞概念的研究,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研究,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兒童個性和道德品質發展的研究,超常和低常兒童心理的研究,等等。③研究類型日趨多樣化。60年代的研究通常是橫斷研究,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不僅有橫斷研究,也有縱向(追蹤)研究,還有橫斷與縱向相結合的“動態”研究。60年代,個案研究與集體研究往往是分離的,從70年代後期起,開始註意將個案研究與集體研究相結合,出現瞭具有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個案研究法。60年代,除兒童腦電特點等個別研究應用現代化手段外,其他大都采用常規研究。從70年代開始,盡管仍以常規研究為主,但已大量引進現代化技術和手段,建立起現代化實驗室,特別是已在相當普遍的程度上采用瞭音像設備和電子計算機技術。④研究隊伍逐步擴大,並成立瞭許多專題研究協作組。作為國傢重點心理學研究項目之一的“中國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教育”,從1983年起組織瞭比較大的研究隊伍,已取得瞭一批成果。⑤開展對兒童心理學的方法學的探討。60年代,中國兒童心理學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兒童心理發展方面,幾乎沒有重視方法學研究。約從70年代後期起,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對方法學的研究,並在研究的課題、類型、設計、變量、被試、標準化及具體實驗研究方法等方面作瞭有益的探索。

  

參考書目

 朱智賢著:《兒童心理學》(修訂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A.L.Baldwin,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2nd ed.,Wiley,New York,1980.

 P.H.Mussen(ed.),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3rd ed.,Wiley,New York,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