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清代植物學傢。生於河南固始,卒於故鄉。嘉慶進士,先後任翰林院修撰,兵部、戶部侍郎和內閣學士,並在湖北、江西、湖南、浙江、雲南、貴州、福建、山西等省擔任過學政、巡撫和總督等高級官職。

  他留心觀察各地植物,依據耳聞目見並輯錄古籍中的有關記載,積30年之功,著成《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兩書。前者開中國現代植物志之先河,在中國植物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研究植物,強調“目驗”,反對“耳食”。例如,,他在山西任職時,就註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謂山西不產黨參的說法與實際不符。他發現山西不僅野外盛產黨參,而且還有人工栽培。他指出黨參“蔓生,葉不對,節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開花如沙參,花色青白,土人種之為利”。他還派人到深山掘得黨參的幼苗,進行人工栽培和觀察,發現“亦易繁衍,細察其狀,頗似初生苜蓿,而氣味則近黃耆”。他將歷代古籍中有關植物的種種記載和論述匯編為《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收載植物838種。這不僅為自己進一步研究各種植物,撰寫《植物名實圖考》準備瞭必要的史料,而且也為後人查閱中國植物文獻史料,提供瞭方便。

  《植物名實圖考》全書38卷,記載植物1714種,比《本草綱目》所載植物增加瞭500多種(見李時珍);它所收錄的植物遍及中國19個省。其所記植物地域范圍之廣和種類之多,都遠遠超過歷代本草。吳其濬參考瞭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植物分類方法,但又作瞭很大改進。《植物名實圖考》分植物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類,比之前人更為簡潔、合理。在每一類下,記述若幹種植物,包括名稱、形態、顏色、性味、產地及用途等,力求與實際情況一致。他通過親身調查和對古籍的考證,糾正瞭前人文獻中許多名不符實的錯誤記載。《植物名實圖考》中,每一種植物的描述都配有根據實物繪成的植物圖。有些圖精確程度可資鑒定科和目,有的甚至可到種。《植物名實圖考》不同於歷代的本草書,它開始擺脫瞭單純實用性而向著植物學著作過渡,很接近現代的植物志,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中國植物,提供瞭寶貴資料。現代許多植物學傢,還常借助它來確定某些植物的中文名稱和瞭解其用途,受到瞭國內外學者的推崇,並被廣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