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費根鮑姆和H.A.西蒙1962年提出的一種模擬人類再認活動的電腦程式,稱作“初級知覺和記憶”,簡稱EPAM程式。這種程式的設計是基於人的再認過程可以被分析為知覺和記憶的連續加工。人在識別某一事物時,一方面要不斷地對它進行知覺分析,同時又要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即提取在記憶網路中存儲的有關資訊,對知覺到的各種特徵單元進行比較分析,經過多層次的連續檢驗,最後達到再認。例如在閱讀漢字“村”的過程中,首先看它有什麼偏旁。當認出它的左側是個“木”字時,這就是是進行瞭第1次檢驗;然後再檢驗木字右側是否還有其他特征,如果沒有,就認出它是個木字;如果還有其他特征,它就不是木字,而是木字旁的其他的字瞭。在知覺的基礎上再次檢驗木字的右側是木還是寸,就這樣按層次逐步地檢驗下去,就可以識別出這個漢字是“林”還是“村”瞭。在上述學習識別漢字的過程中,最初,逐層的分析和辨認都是有意識地進行的,但是在達到熟練以後,這種識別活動就可以自動化地、無意識地進行瞭。所以通常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識別大量熟悉的事物。把人的這種通過逐層檢驗達到再認的過程編成計算機程序,就是EPAM程序。實驗證明,EPAM程序是一種有效的人的再認模型。在EPAM程序中,要把一個圖象分成簡單的單元,在記憶中形成網絡;在識別時,將輸入的刺激特征在記憶的網絡中與存儲的特征進行比較,通過對一個個特征逐層的檢驗,就能識別出這個圖象。記憶網絡內容越豐富,可以分辨、認識的東西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