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地球化學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鈾、釷、鉀、鐳和氡等)在自然界的分佈規律、賦存狀態、遷移方式、沉澱條件及其地球化學意義。

   是目前最主要的核原料,廣泛分佈於地球的矽鋁層中,其豐度為2.5~4ppm。鈾在各類巖石中的含量有明顯的差別,火成巖中從超基性巖→基性巖→酸(堿)性巖含鈾量增高;變質巖中鈾含量隨巖石變質程度增高而減少;沉積巖中黑色、暗色泥質巖石的鈾含量高,石膏膏、鹽巖中最低。土壤中鈾含量通常為n×10-7%。海水中的鈾含量高於湖水和河水,為3×10-6克/升。

  鈾在自然界中有4種賦存狀態:①鈾獨立礦物,如瀝青鈾礦、晶質鈾礦、鈾黑和鈾石;②含鈾礦物,如黑稀金礦、鋯石等;③吸附態(包括替換其他陽離子形式),如含鈾煤、含鈾褐鐵礦等;④以鈾酰(UO22+絡陽離子形式溶解在水溶液中。

  鈾是親氧的變價元素,在氧化條件下以6價的鈾酰(UO22+絡離子形式存在,易溶於水;在還原條件下,鈾被還原為4價鈾U4+而沉淀。鈾的遷移形式有4種:①呈硫酸鹽UO2SO4形式;②呈碳酸鈾酰絡合物Na4[UO2CO33]、Na4[ UO2HCO36]形式;③呈易溶鈾-有機質絡合物Na4[UO2(CnHmCOOH)]形式;④呈鈾的膠溶體[UO2(OH)]形式。在內生高溫作用過程中,鈾主要為U4+離子,它與鋯、鈣、稀土、釔、鈮、鉭、釷、鈦等呈類質同象存在,形成含鈾的礦物。在熱液作用中鈾可能以U4+U6+兩種形式遷移,即呈鈾酰碳酸鹽絡合物、鹵化物或以矽酸鹽絡合物形式在酸性溶液中遷移;呈氟碳酸鹽絡合物形式,在堿性介質中遷移。

  當鈾在溶液中以(UO22+遷移時,遇到亞鐵離子Fe2+則被還原為U4+而沉淀,Fe2+被氧化為鐵離子Fe3+,於是就產生瞭紅化(即赤鐵礦化)。紅化是鈾成礦作用的一種地球化學特征,也是重要找礦標志。

   釷在地殼中分佈廣泛,其豐度為5.8~11ppm。釷的含量在火成巖中從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依次增高;沉積巖中以頁巖、粘土巖等碎屑巖釷含量最高;隨著巖石變質程度的增高釷含量降低。釷為親氧元素,在自然界中隻有一種價態(TH4+)。釷的化合物揮發性弱,溶解度小。地殼中釷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①釷獨立礦物(有40種左右),如釷石、方釷石等;②含釷礦物(近120種),如鈦鈾礦、釷氟碳鈰礦、變生鋯石等。水體中釷的含量極微。在內生過程中,釷的遷移特點與鈾相似;而在表生條件下,釷以碎屑形式遷移為主,並在殘積物、沖積物中富集。釷在有利條件下形成絡合物或有機絡合物遷移,也可以膠體形式遷移。

   鉀在自然界中有3個同位素,即鉀-39、鉀-40和鉀-41,其中鉀-40是放射性同位素。鉀是典型的親石元素,在地殼中豐度高,為20900ppm。已知自然界中有122種鉀礦物,常見有鉀長石、白雲母、黑雲母、白榴石、海綠石、光鹵石等。鉀的離子半徑為1.33埃,它可以類質同象置換方式與鈉、銣、鉈、鉛、鋇等共生。鉀集中在地殼上部,尤其是大陸地殼部分。火成巖中,鉀含量從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而增高。鉀易被土壤吸附,在粘土巖、碎屑巖中鉀含量很高。鉀是有機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生物體中鉀含量均在數千ppm以上(生物體幹組織)。

   鐳是鈾、釷衰變產物,常伴隨富集於花崗巖圈上部火成巖中。沉積巖中鐳主要富集於粘土、頁巖和砂巖中,其次是灰巖。由於鐳易從巖石、礦物中被淋失,因此水體中普遍含鐳,有3種富鐳的天然水類型:鈾-鐳礦床水(2~15×10-8%);礦泉礦化水(n×10-13~2.5×10-11%);油田水(0.018×10-6ppm)。在一般條件下,海水、地下水中的鐳高於河水,在垂直分佈上隨海水深度增加鐳的含量增高。鐳在自然界中隻呈二價(Ra2+),常以類質同象方式進入方解石、重晶石和磷氯鉛礦等礦物中。自然界鐳的含量極微,極分散,不形成獨立礦物。此外,許多鐵錳氫氧化物、粘土、軟泥和石灰華易吸附鐳而使之富集。

   氡為鐳的衰變產物。氡在地殼中含量甚微,為7×10-12ppm。氡可以存在於大氣、土壤、巖石和水體中,它的分佈與地殼中的射氣作用有關。地下水中的氡含量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產生富氡的天然水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巖石中鐳的濃度;②射氣系數;③水與含放射性巖石的接觸時間;④巖石的水容度與孔隙度;⑤水和巖石的溫度;⑥水的礦化作用及含鹽成分;⑦巖石吸附氡的能力。

  研究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學的意義:①利用其具放射性的特點,可直接或間接用於研究地質作用的過程、巖石和礦床的形成機理、化學組分的演化,並作為找尋放射性元素礦床和其他礦床的找礦標志;②利用巖石和礦物中鈾-238、鈾 -235和鉀-40等衰變規律測定地質體和地質作用的年齡;③研究地球的熱狀態、熱傳導和熱歷史。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簡明地球化學手冊》編譯組編譯:《簡明地球化學手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77。

 劉英俊等編著:《元素地球化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