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見兒童心理學)的個人或群體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研究者按照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及其在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上的特殊表現,探討通過合理的教育訓練及醫療防治措施,培養兒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研究簡史 從19世紀中葉起才開始有關於兒童期的研究。隨著科學的發展,兒童保健的研究及實踐逐漸從偏重於身體發育和疾病的防治轉向重視維護兒童心身健康和心理衛生。

  對兒童期的心理衛生研究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心理測驗法的采用、精神動力學派的出現、心理衛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兒童指導所的建立和完善。①心理測驗法的采用。20世紀初,一些文化較發達的國傢對於達到一定年齡的兒童實行強制教育,要求他們按照計劃逐年升學。在其實施過程中,發現有一小部分兒童並不能實現教育的預期要求。法國學者A.比奈和T.西蒙首先試圖用智力測驗來測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以確定其是否偏離於平均值,由此不但顯示瞭人與人之間在智力水平上的不均勻性,也指出在研究兒童問題時,不可忽視兒童之間的個別差異。②精神動力學派的出現。20世紀初,S.弗洛伊德將患者當前的心理問題和適應困難與他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將精神疾病歸為個人對待特殊生活處境的反應的積累,進而強調兒童的早期經驗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情緒的發展。他認為,兒童的情緒和行為障礙常來自親子關系的處理不當或兒童需求的未能滿足,因此提出瞭兒童期心理衛生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③心理衛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見心理衛生)。④兒童指導所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兒童指導所是在精神病學傢、臨床心理學傢和社會工作者協同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重視傢庭和環境的調整,傢長、教師和基層保健人員的密切配合,並強調對兒童的培養和教育重在指導。

  任務和要求 兒童在生理方面的變異比較穩定,而環境和對教育兒童心理上的影響卻相當復雜。一般說來,兒童在發育過程中的心理表現,應是遺傳因素(包括稟賦的氣質特征)和環境因素(包括傢庭、學校和社會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此決定瞭兒童期心理衛生的基本任務和要求。

  ①重視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某些兒童精神發育異常(如先天愚型等)是由染色體的畸變引起的;不少由代謝障礙伴發的精神發育遲滯則常由基因突變引起。引起染色體和基因變異的因素也很復雜,如:感染、輻射、中毒等環境因素的作用;遺傳信息的紊亂;隱性遺傳引起的代謝障礙;需用食物控制其發展的特殊疾患(如半乳糖血癥)。精神分裂癥和躁鬱癥與遺傳素質有關;然而臨床實踐也說明這類疾病是由環境因素誘發的。所以,註重兒童的環境因素,有可能使具有遺傳素質和先天缺陷的兒童在心身發育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

  ②註重稟賦氣質的特征及其作用。S.切斯和H.G.伯奇指出,嬰兒出生後就表現不同的氣質特征。從順從性、適應性、抗拒性、持久性、生物周期規則性、反應強度和註意集中時間等氣質屬性中可辨認出3種類型的兒童,即困難兒童、激情緩慢兒童和容易照管兒童。困難兒童指的是激發閾低,刺激引起的反應強烈、適應性差、生物功能缺乏規則性。約有25%的行為問題兒童屬這一類型,其預後常決定於父母是否學會去教育和適應這類兒童。切斯和貝奇曾還揭示瞭氣質特征可因養育條件不同而變化,例如,孩子易激惹的氣質會因易激惹的母親而加強,或因父母的慈愛和適當照管而變弱。

  ③重視外界刺激和腦成熟的相互作用。嬰兒的發育取決於腦的成熟,腦的成熟又依賴於先天生物因素與後天環境刺激。早年環境刺激的貧乏和生活孤獨,會使兒童的發育遲緩。嬰兒早期持久地缺乏某種刺激會使腦組織某些結構發生變化,形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損害。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爾在實驗中把剛出生的貓的一隻眼睛蒙上,這種剝奪視覺刺激的做法使貓的一隻眼睛的相應神經纖維發生瞭外側膝狀體細胞萎縮。由此表明,成人的溫柔語聲、床邊的彩色玩具、室內有節奏的音樂、各種主動或被動的動作等,都是促進兒童腦發育的刺激。刺激模式對嬰兒是否有效是以腦成熟所達到的程度決定的。1個月的嬰兒能辨別幾種原色,3個月時則能區別熟悉的和陌生的東西。從行為觀察中發現,嬰兒在見到熟悉的動作或熟悉的人時,表現愉快;在見到陌生人或進入陌生環境時,則出現懼怕和躲避行為。母親或其他照料者在兒童早年發揮著嬰兒和環境之間的中介作用,調整嬰兒對刺激的反應,並從接觸中瞭解嬰兒的氣質特征。

  ④重視傢庭作用和管教方法。母愛對於促進嬰兒心理的正常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母親喂奶時的愛撫動作和親切語聲使嬰兒體驗到他是被愛的。在日常生活中,嬰兒的各種需要也從母親那裡得到滿足。這種親密關系促進兒童對最初照料他的人信任,為其日後進一步發展自主性和探索安全感奠定瞭基礎。嬰兒時期依戀關系的強度和性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瞭他成年時與別人建立關系的能力。如果嬰兒在早期生活中缺乏母愛,他們將變得膽小、恐懼、呆板遲鈍、憂鬱寡歡或孤獨;進而反映在生理方面的障礙,出現食欲不振、頑固性嘔吐、慢性腹瀉或不明原因的消瘦等,嚴重者甚至會夭亡。所以重視兒童早年的環境刺激和愛撫是心理衛生的重要任務。

  ⑤重視早期訓練。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嬰兒在出生後的第1年就開始瞭社會化的過程。嬰兒的早期訓練首先是指由母親或其他照料人對其進行的排便訓練。研究發現,要求出生18個月後的兒童按時按地控制排便時,他們可能出現順從和抗拒的行為,這種行為模式的定型化,對未來長幼關系或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講,享有母愛的兒童較能順利地接受這種訓練;但用強制和懲罰來進行這種訓練,會造成兒童的精神創傷。如果父母經常以熱情溫慈、贊許愛撫來訓練培養兒童,則兒童多有健全的心理和行為;如果父母經常以冷酷、敵視或拒絕的態度,靠批評、強制和懲罰來訓練兒童,那麼兒童易出現缺乏自尊心和攻擊性的行為。對兒童的贊揚,要看到個體間的差異及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根據其行為的結果。在兒童教育中,要培養他們自覺地認識自己是傢庭或夥伴群體中的一員,並分享集體中的權利和義務。這常在學習社交技巧中獲得,需要傢庭和小夥伴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協同活動。

  ⑥避免對兒童過分保護,過分保護指的是,父母(通常是母親)給兒童過多的身體接觸,如同睡一張床或一條被,在兒童能夠自理生活時仍替他穿衣和喂食,過分限制其社會接觸,代替他解決或處理各種困難或挫折等。過分保護和溺愛會使孩子變得專橫跋扈,狂妄自大;過分保護又加上嚴厲管教,則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愛發脾氣、任性、依賴或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