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科昆蟲的1種。俗名玉米鑽心蟲。是亞洲和大洋洲的一大害蟲。中國除西藏和青海未見報道外,分佈於國內各地。主要為害玉米、穀子、高粱等作物。中國為害玉米的Ostrinia屬螟蛾主要是O.nubilalis,稱歐洲玉米螟。成蟲翅展2.5~3.5毫米。黃褐色。雌蛾體軀粗壯。前翅鮮黃,翅基三分之二部位有棕色條紋和一褐色波紋狀線。外側有黃色鋸齒狀線,向外有黃色鋸齒狀斑,再外有黃褐色斑。雄蛾體軀消瘦,翅色比雌蛾稍深。。頭、胸、前翅黃褐色,胸部背面淡黃褐色。前翅內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內側黃褐色,基部褐色。外橫線暗褐色鋸齒狀,外側黃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帶與外緣平行。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褐色,緣毛內側褐色、外側白色。後翅淡褐色,中央有一寬帶,近外緣有黃褐色帶,緣毛內半淡褐、外半白色。

  玉米螟幼蟲雜食性。中國已知玉米螟為害的作物有33種、雜草有22種。由於寄主種類多,防治比較困難。成蟲白天躲藏在作物和雜草間,傍晚飛翔,夜間交配。交配後1~2天即產卵,產卵時間在晚9~10點鐘。產卵多在葉片背面中脈一帶,少數產在玉米稈上和雌穗的苞皮上。雌蛾產卵平均約400粒。幼蟲自卵粒孵化後,成群聚結在卵殼附近,以後分散開爬到玉米葉喇叭口或嫩葉上取食葉肉。另一部分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到附近的植株上。幼蟲白天不活動,夜間取食。3齡以前隻食嫩葉,3齡以後則蛀莖稈。

  玉米螟的發生與玉米播種期有關。一般早播比遲播受害重,夏播比春播受害重,玉米發育後期比前期受害重。在中國,玉米螟的發生代數隨緯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北緯45°以北1代,45°~40°2代,40°~30°3代,30°~25°4代,25°~20°5~6代。海拔越高,發生代數越少。在玉米螟的發育各階段,無論是卵、幼蟲和蛹,都有天敵捕食和寄生,這對抑制發生和制止為害起一定作用。

  除歐洲玉米螟外,還有一種亞洲玉米螟(O.funna-calis),兩者的外激素組成成分不同,但外生殖器的形態構造無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