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化學傢。江蘇泰興人。生於1918年5月7日,2002年11月1日卒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美國,1949年和1951年先後獲美國華盛頓大學碩士和美國西部保留地大學博士學位。1951~19954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1954年底繞道法國回國,1955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1958年起在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晉升為研究員,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約翰·霍普金斯學會會員,促進生物學醫學研究中法協會中方會員。

  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他對核酸代謝、輔酶A的結構和輔酶Ⅱ(NADP+)的大量酶促合成等做瞭研究,發現並純化瞭幾個與核酸代謝有關的酶,證實瞭輔酶A中存在3′磷酸單酯,建立瞭用酶法從輔酶Ⅰ(NAD+)大量制備輔酶Ⅱ的通用方法,該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世界各生化藥廠所采用。他的上述成果,被寫進權威性的生化工具書《酶學方法》第二卷和第三卷(1955和1957)中。

  他是中國核酸研究、生產和教學的開拓者之一。他回國後即組建中國第一個核酸研究組,並招收研究生,196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核酸研究室,開展對核酸代謝、核酸分離純化、核酸性質和核酸結構的研究,取得瞭一些可與當時西方水平媲美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核酸研究奠定瞭基礎。60年代初,他和同事用自溶法生產4種5′核苷酸,並在上海天廚味精廠建立瞭中國第一個核苷酸車間,因此獲得瞭1978年國傢重大科技獎。1962年他首次為上海科技大學講授核酸專題課,並編寫瞭中國第一本核酸講義,被國內院校廣泛引用和參考。他曾擔任“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研究學術組組長和“大片段合成和總裝”會戰組組長,該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4個研究所、一個大學和一個化學試劑廠協作進行的。在工作中,他善於發揮全體成員的智慧並堅持嚴格的科學態度,終於在1981年底合成瞭與天然產物完全相同的核糖核酸。該成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獲得瞭中國科學院1982年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和1987年度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

  他是中國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