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1科,灌木、小喬木或木質藤本,很少多年生大型草本。葉對生,稀輪生,單葉,很少為奇數羽狀複葉(接骨木屬),無托葉或具葉柄間托葉,或托葉退化成腺體。花序聚傘狀,或由聚傘花序集合成傘房或圓錐式的複花序,有時因聚傘花序中央的花退化而僅具2朵花,排成總狀或穗狀花序,常具發達的小苞片。花兩性,極少雜性;花冠合瓣,輻狀、筒狀、高腳碟狀、漏鬥狀或鐘狀,5(~4)裂(接骨木屬有3裂的),裂片覆瓦狀排列(接骨木屬的若幹種鑷合狀排列)。具1~5枚蜜腺,有時花花冠兩唇形,筒基部有時膨腫或呈囊狀或距狀;雄蕊5~4,極少3枚,花藥內向(接骨木屬大多外向),縱裂;子房下位,由2~5枚心皮合成,2~5(7~10)室,部分室常不發育,中軸胎座,有向側膜胎座發展的傾向,每室含1至多顆懸垂的胚珠。果實為肉質漿果、核果、蒴果、瘦果或堅果;種子1至多數,內含1直立的胚和豐富、肉質的胚乳。共13屬約500種,主要分佈於北溫帶和熱帶高海拔山地,而以東亞和北美東部種類最為豐富,個別屬分佈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中國有12屬200 餘種,大多分佈於華中和西南各省,其中七子花屬、蝟實屬和雙盾木屬為中國的特有屬。

  生態分佈 蟲媒傳粉植物莢蒾屬花序周圍的大形、白色不孕花,強烈的氣味和發達的蜜腺都適應於蟲媒傳粉。忍冬屬的某些種其唇形花冠具細長的筒和筒基部具分泌性蜜腺等特征,代表著最進化的蟲媒花類型。黃昏時花香最濃,便於吸引夜間飛行的昆蟲。柱頭高超出雄蕊,從而避免自花授粉。色澤鮮艷的肉質漿果和核果適應於鳥類傳播。科內植物的生態環境條件懸殊。忍冬屬的某些種為分佈於喜馬拉雅與四川、雲南、西藏和青海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流石灘和林緣草地的墊狀矮灌木,有時高僅10~20厘米,小枝呈針刺狀。莢蒾屬的許多種為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邊緣次生灌叢中常見的成員。北極花屬(Linnaea)的僅有成員北極花是生長在環北極地區的一種蔓性常綠小灌木。

  經濟意義 忍冬科以盛產觀賞植物而著稱。莢蒾屬(如瓊花)、忍冬屬、六道木屬(如大花六道木)和錦帶花屬(如錦帶花)等都是著名的庭園觀賞花木。忍冬屬(如金銀花)和接骨木屬(如接骨木)的一些種是中國傳統的中藥材。接骨木屬的果實可以釀酒。

  分類 本科的形態性狀與茜草科關系密切,憑任何單個性狀都不能區分它們。因此大多數分類學傢把它們一起歸入茜草目(Rubiales)。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對於科內系統,威爾金森首先提出接骨木屬和莢蒾屬具有共同起源而不同於忍冬科的其他屬的看法,認為忍冬科通過接骨木屬而與四照花科具有親緣關系,以及接骨木屬、莢蒾屬類群可能起源於原始的山茱萸科復合群。忍冬科內染色體數目均為x=8~9,但染色體的大小相差懸殊,以接骨木屬和莢蒾屬的染色體最大,忍冬屬居中,其他各屬則較小;接骨木屬和莢蒾屬的花粉粒比其他屬要小得多。這些事實為上述論點提供瞭間接的支持。還有人主張將接骨木屬和莢蒾屬從忍冬科分出來分別成立新科。

  富庫卡將本科分為6族15屬:①接骨木族(Sambu-ceae),包括接骨木屬(Sambucus);②莢蒾族(Vibur-neae),包括莢蒾屬;③筵子藨族(Triosteae),包括筵子藨屬(Triosteum);④北極花族(Linnaceae),包括毛核木屬(Symphoricarpos)等6個屬;⑤黃錦帶族(Dier-villeae),包括黃錦帶屬(Diervilla)等3屬;⑥忍冬族(Lonicereae),包括風吹簫屬(Leycesteria)、忍冬屬和七子花屬(Heptaco-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