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人類種群,生活在一定歷史時期和地區的人群總體,也常指人群總體的數量。在生物學中,種群指由同種生物組成的群體,根據群體所涉及的物種的大類,又有鳥口、獸口、魚口、蟲口等稱謂。人類作為生物界的一員,必然服從某些共同的生物學規律,但是影響人口變動的還有社會因素。人類不僅能大量開發自然資源和保健防病、延長壽命,還能自覺地調節人口。

  世界人口的暴增,資源供應的緊張和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是當今人類面臨的3個重大問題。人口問題包括人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二者是互相影響的。人口數量的暴增可能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以至影響到身體質量(健康水平)。這是社會學問題,又是優生學和醫學的研究內容。生物學所研究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人口的數量變動以及影響變動的諸因素。

  人口變動規律 在特定地理范圍內,人口的增加隻有出生和自外地遷入兩條途徑;減少人口也隻有死亡和向外遷出兩條途徑。所以,人口變動量(△N)可表示為

式中的△ N通常得自定期的人口調查統計。例如,於時間 t和時間 t+1各作一次調查,得到兩個人口總數 N tN t+1,則

為瞭表示人口變動的快慢,常常采用一種相對指標,即一定時期內的人口變動量與原有人口總數的比率,稱為人口變化率( R),即

如果式中 R等於0,則表明人口穩定不變; R大於0,表明人口增長; R小於0,表明人口減少。

  出生率 一定時期內,出生人口與原有人口總數的比率。決定出生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兩個:①處於生育年齡(一般指15~49歲)的婦女人數,②婦女生育率。

  育齡婦女人數隨人群的年齡結構而變化。人群的性別比例一般比較穩定:新生嬰兒的比例大都是男略多於女;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的死亡率相對大些,因而老年人中的女性可能略多一些。一般說來,除瞭戰爭和男性勞動力流動等因素外,一個人群的性別比例波動不大。而人群的年齡結構則波動較大,各人群間也常有較大的差別,因而對育齡婦女的人數乃至人口變動有較大影響。在現今世界上可以見到各種類型的年齡結構(圖1)。

  人口的不同年齡結構的形成,有著歷史的原因。在發達國傢的人口發展歷史中可以見到這樣幾個階段。早期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死亡率明顯降低,而出生率仍保持較高水平;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時,由於種種原因出生率開始下降(圖2)。這便造成瞭上述各種年齡結構。

  再有,婦女生育子女的具體年齡對人口的增長速率也有一定影響。就是說,即使婦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有定數,生育年齡越早,人口增長的速率也越快。

  死亡率 一定時期內,死亡人口與原有人口總數的比率。死亡率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隨著社會的逐漸發達,死亡率總是趨於下降。特別是農業技術和醫藥衛生事業的進步,降低瞭人類的病死率,延長瞭人類壽命,從而促進瞭人口的增長。歷史上,饑荒、疫病和戰爭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主要因素。據估計,1347~1351年內歐洲人口數因鼠疫而由8000多萬降低到6000萬左右。

  遷徙 在人類學上指某一特定地區人口的遷入和遷出。一處有遷出,另一處必然有遷入。就全球范圍而言,不存在遷徙造成的人口變動。遷徙實際是世界人口的重新分佈。不過人口向未開發地區遷徙,雖可暫時減低原居住地的人口密度,但結果不僅會使新地區的人口暴增,原地人口也常在較短時期內恢復甚至超過原有水平。就此意義說,新地的開發意味著可利用資源的增加,它將引起總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原地的人口壓力和新地資源的吸引是遷徙的兩個主要動因,在歷史上常常表現為政治和軍事的擴張。中世紀阿拉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的遷徙便是如此。新大陸發現以後,自17世紀起,大量的歐洲人遷到美洲和澳洲,殖民主義者還從非洲和亞洲掠去大批奴隸和苦工。這樣的大規模的遷徙到19世紀達到頂點,前後有幾千萬人之多。但是原居住地的人口卻在短時期內恢復。

  還有一種小范圍的遷徙,就是農村人口向都市的流動。由於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力湧入都市,為新興的工商業所吸收。這種城市化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突出。但一般說來,當一個地區中的勞動力接近飽和時,該地居民便常會以種種限制來阻止外人遷入,在國與國之間尤其如此。

  因出生率超過死亡率造成的人口增長,稱為自然增長;因遷入率大於遷出率造成的人口增長,稱為機械增長。中國人口的增長基本是自然增長。

  人口的發展 在大范圍內進行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工作,隻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至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傢或地區沒有準確的人口統計數字,因此要瞭解歷史上的人口情況,隻能根據間接證據加以估計。例如,可根據對目前農業社會的調查結果,並參照考古遺跡和有關歷史文獻,約略地推算古代農業社會的人口情況。

  世界概況 考古材料表明,早期的人類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群集的人數不多。根據對現存的狩獵采集部落(如南非佈須曼人)的調查,可以粗略推斷出當時的情景。至公元前8000年時,人類已廣佈於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以狩獵采集為生,平均至少要幾平方公裡以上的活動場所才能供養一個人,所以當時的世界總人口估計隻有500萬左右。那時的死亡率很高,而且遊獵生活不允許一個婦女同時哺育幾個幼兒,因此當時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節育措施和殺嬰,人口的增長由此受到控制。

  農業出現後,人們定居下來,種植和畜養基本代替瞭采集和狩獵,收獲有瞭保障,風險也大為減少。較高的生產力解放出一些人手,可以從事非農業活動。金屬被利用,帶輪車輛被制造,村鎮以及更大的社會組織形式相繼出現。較安定的生活降低瞭人口死亡率,也鼓勵人們更多地生育。但此後的人口增長並不平順;在不同地區,饑荒、疫病或戰爭多次發生,死亡人數不等,各地的人口增長極不平衡。至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估計在5億左右,在約9650年內提高瞭100倍,平均1500年翻一番。

  17世紀中葉起,歐洲幾個國傢相繼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城市工商業人口的增長,增加瞭對商品糧的需求,從而刺激瞭農業的發展。很多地區的小農戶合並為效率較高的農場,作物栽植和傢畜飼養技術也在提高。由新大陸引入的玉米和馬鈴薯兩種高產作物,進一步提高瞭農業產量。另一方面,新大陸又提供瞭大片待耕土地。這一切都為人口進一步增長準備瞭更有利的條件。18世紀下葉開始的工業革命又加速瞭這個進程。1790~1850年間,美國人口由400萬增至2300萬。其中雖然大部是歐洲移民,但美國同期的人口出生率也高達43~55‰。全球的人口至1850年已達10億,在200年內又翻瞭一番。在歐美,經濟的相對富裕和糧食的相對充足既刺激瞭出生率的增長,也提高瞭人的體質,減少瞭病死率,延長瞭壽命。當然,死亡率的降低也與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改進有關。這時,結核病和天花減少瞭。對後者,牛痘疫苗的推行可能起瞭很大作用。

  1850年以後,歐美的工農業以更高的速度發展,鐵路和輪船又帶來交通運輸的變革。生產力的提高刺激瞭人口增長。設置下水道和凈化水源,控制瞭某些傳染病的傳播。推行疫苗,也起瞭一定的作用。不過在工業化過程中,由1900年左右起出現瞭一種出生率減低的趨勢。城市生活不如農村安定,婦女就業的人數增加,結婚年齡推遲和不婚者增多。在農村,子女很早便可參加勞動;在都市,特別是在禁止童工之後,兒童成為傢庭的負擔。因此人們不願多生子女。然而這種情況在不發達國傢還沒有出現。至1930年世界人口增至20億上下,80年內就翻瞭一番。

  20世紀30和40年代,全世界經濟大危機和繼之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此期間發達國傢出生率減低的趨勢更加明顯,因此人口數字趨向穩定。然而在發展中國傢卻突出表現瞭死亡率的下降,加上出生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人口明顯增長。磺胺藥和抗生素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得到真正有效的殺滅細菌等病原體的藥物。高效殺蟲藥幫助人們控制瞭為害農業和傳播疾病的昆蟲。在發展中國傢,衛生保健措施終止瞭黃熱病、瘧疾和霍亂等疾病的猖獗,而農業技術的進步則提高瞭糧食產量。結果全球人口在45年(1930~1975)內又增加瞭一倍,達到40億(圖3)。

  因為全球人口不存在遷徙問題,以上討論的都是自然增長率。一般以年度增長率計算。70年代初期,歐美等發達國傢年度增長率約為8.8‰,而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傢則為23.6‰。因後者的人口基數遠大於前者,約為前者的兩倍半,所以綜合計算起來全球的年度增長率約為19‰,如果按這個速率增長下去,隻要36年人口又將增加一倍。

  中國概況 中國有2000多年的戶籍記錄,歷代統治者為瞭掌握稅收、勞役和兵員情況,都設有專職掌管戶籍。但是,當時的記錄不可能全面、精確。一般說,隻有在有效的行政管理范圍內才能有穩定的戶籍工作,但這樣的戶籍工作很長時期內隻限於黃河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等中原地區,而在戰亂時期甚至根本不能進行。隱匿戶口、推算錯誤等情況也都存在。因此現在所能瞭解的隻是一個大概的變動趨勢。

  由周至秦,公元前1000~前200年前後,人口一直浮動在1000多萬的水平。到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公元24),社會安定,生產有較大發展,人口漸增。公元2年的統計為5959萬。直到東漢末年(220)一直維持在5000萬左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數字較小,例如公元280年隻有1616萬。這可能與戰亂傷亡和戶籍工作受幹擾都有關系。天災人禍造成農民流亡,而世族大地主屬下農民則多逃避戶籍登記。隋統一後,人口再度增長。唐天寶十四年(755)可能已超過5000萬。不久,安史之亂又使統計數字下降。

  宋元期間,北方民族頻繁入侵中原,人口增長受到影響。宋嘉裕七年時才突破4700萬。元朝人口最高達5985萬(1291)。明朝(1368~1644)人口基本穩定在5000萬以上,最多的1479年超過7000萬。清康熙以後,社會較安定,生產上升。中國古代強調丁稅,按人征稅,對少地或無地農民造成極大壓力。他們不願生育,甚至大量逃亡,這都影響人口統計數字的增長。明清以來轉向強調地稅,主要按資產征稅,解除瞭上述壓力,這也有利於統計數字的增加。1736年的統計為1.5億,至1840年已接近4億。應該說明,在國傢統一安定而有效行政管理區域擴大的情況下,很多過去未統計到的邊遠地區人口首次得到反映,這也是人口數字增大的一個原因。

  中華民國期間(1931)公佈的人口數字為4748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生活有瞭根本改善,死亡率降低。此期間,出生率一直偏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為601938035人,1982年第二次普查的數字增至1008175288人。1954~1957年,1962~1965年和1968~1970年曾出現三次出生高潮,人口出生率都在35‰上下,最高時達43.6‰(1963)。此後由於切實開展瞭計劃生育,出生率逐步下降,至1980年已接近10‰。

  未來趨勢 人口發展的前景是全世界都關心的問題。人口學傢從不同的假定前提出發,提出瞭不同的推論。各傢推論的差別主要在於對全球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估計。如果自然增長率保持在20‰,則到202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100~120億,繼續按這個速率增長下去,再過700年地球上每個人就隻能分得邊長為36厘米見方的一點土地。自然,這種紙面上的推算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遠在這種人滿之患的威脅到來之前,人口必將得到控制。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自覺地控制出生率來維持一個最佳的人口水平。

  50和60年代,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平均在20‰以上,30年來人口幾乎翻瞭一番。即使在80年代以後能將增長率始終控制在10‰左右,也隻要70年會再翻一番。因此提倡並切實實現一對夫婦隻生一胎的措施,是有長遠意義的。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2000年前後將人口控制在12億之內,並在以後逐漸下降到10億以下。

  人口問題 從生態學觀點來看,世界人口總數不應超過地球的承載量,即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所容納的人口應以不影響它的穩定性為限度。世界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承載力也不一樣。很多條件優越地區的人口密度並不大,但當地居民限制外地人口的流入。另一方面,許多人口稠密地區的環境質量在下降,可是那裡的人口增長率卻反而較高。

  自然資源是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內容。人類的生活質量取決於每人所能分享的資源數量。由於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因而對資源的消耗量大不相同。而且,人們對世界資源蘊藏量的估計也有很大分歧,所以對地球承載力究竟有多大的看法很不一致。再者,不同的資源取得的難易程度不等,有的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設備和能源才能取得,因此資源的經濟價值大不相同。

  一般常把資源分為可更新和不可更新兩類。前者指再生時間較短的,例如牧草一年即可再生,一般森林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也可基本更新;後者指再生時間較長的,例如現今的煤炭很多是3億年前沼澤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的,雖然今日的沼澤植被也同樣可以轉化為未來的煤炭,但這個時間太長,不便考慮。還有很多金屬資源也屬於後者,它們在使用後實際並未消失,而是以碎屑、氧化物或廢舊器材等形式散在各處,其中絕大部分因技術困難或經濟原因而難以重新利用。

  在所有資源中,糧食和能源最為關鍵。其實,糧食也是一種能源,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能源。一般能源則是維持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運轉的基本條件;現代農業對它的依賴也日益增加,如制造和使用機器、生產肥料和農藥等都需要大量能源。當今煤炭和石油是使用最廣、用量最大的兩種能源,它們比核能等形式更便於攜帶和利用,但其蘊藏量有限,在地球上的分佈也很不均勻。由於它們都不可更新,所以全世界都在強調節能,同時大力開展對其他能源的研究。糧食問題更直接關系人類的生存和健康。農業可耕地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所謂可耕地比較貧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資才能生產一定的糧食。還有些土地開發後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長遠看來得不償失。此外,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發展,房屋、道路及其他公用設施占地勢必增加,而且常常是占比較好的耕地。另一方面,雖然糧食是可更新資源,但它藉以生長的土地是會消耗的。歷史上,人類的濫墾濫伐、過度放牧等活動,曾使許多沃土變為荒野,甚至淪為沙漠。人類還向水域、特別是大洋尋求食物。如果再擴大捕撈的海域及品種,收獲量還可增高。但是海洋生物資源也是有限的,由於濫捕,傳統漁場已多次出現減產。海域污染不斷加重,直接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為瞭增加食源,有人建議人們盡量直接食用植物,因為用谷物飼喂牧畜,再利用肉類食品的做法要浪費掉植物資源中的大部分熱能。但更理想的方式還是力求人口少一些而生活得更好一些。

  總之,資源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口問題,隻有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才能使資源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人口政策,對於歷史上的統治者來說,人民是納稅者,是勞役和兵員的儲備,特別是有擴張主義傾向的帝王,大多鼓勵人口增長。在生產力上升,勞力需求增加或是有大片可耕地等待開發時,人們也由另外的角度鼓勵生育。但在目前,全世界有遠見的人都認識到人口問題的重要性;很多國傢開始轉向鼓勵節制生育。不過目前出生率較高的發展中國傢,隻有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傢,才有可能真正地采取有力措施,在短期內實現控制人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