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東壁,晚號瀕湖,中國明末醫藥學傢和博物學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蘄州東門外瓦硝壩,卒於蘄州。他傢世代業醫,祖父是走街串巷的“鈴醫”;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著有《人參傳》、《艾葉傳》和《四診發明》等。他幼時常隨父上山采藥,獲得不少動、植物和醫藥知識。嘉靖十年(1531),14歲時考中瞭秀才,但以後3次參加舉人考試都未中。於是立志行醫看病研究醫學。1551年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醫所,後又被推薦到京城太醫院,擔任院判。在這期間,他有機會飽覽王府府和皇傢珍藏的豐富的醫藥學典籍,並看到許多平時難以看到的藥物標本。他特別註意對歷代本草的研究。發現“舊本草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存在著名稱、分類等混亂。因此,他認為需要重新編寫本草書。他曾把重修本草的希望寄托於太醫院“官修”,但太醫院的官員竟指責他:“擅動古人經典,狂妄已極。”他便於1561年托病辭歸,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項工作。為瞭編寫好這部著作,他不僅參考瞭近800多種歷史文獻,而且走遍大江南北實地考察、收集驗方,他先後到過太和山(湖北武當山)、廬山(江西)、攝山(江蘇棲霞山)、茅山(江蘇)、牛首山(江蘇)等地采集標本,摹繪圖象。經過27年的努力,三易其稿,終於在他61歲時(1578)完成瞭《本草綱目》這部巨著。

  《本草綱目》全書25卷190多萬字。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除載金、元以前名傢所錄1518種外,新增加瞭374種),集方8160首,附圖1160幅。總結瞭中國明代中期以前的藥物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糾正瞭本草書中的許多錯誤,把中國的醫藥科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它也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動、植物著作,它所記載的藥物,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3大類,其中植物1167種,動物478種,這比收載動、植物種類最多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還多200多種。

  李時珍發展瞭中國古代傳統的動、植物分類方法。在《本草綱目》中,他將所有動、植物分為:草、谷、菜、果、木、蟲、鱗、介、禽、獸和人等11部。部下又分類。在各類下,分別記述若幹種植物或動物。

  他在記述“類”下的動、植物時,往往將相同科屬的植物或動物相連排列。例如,在“山草類”中,他將屬於桔梗科的沙參、薺尼和桔梗排在一起。在“芳草類”中,將屬於傘形科的柴胡、前胡、防風、獨活等植物排在一起,在“毒草類”中,他又將屬於大戟科的大戟、澤漆、甘遂、續隨子等排在一起。能將同科屬的植物連排,顯然是基於他對植物形態,尤其是植物繁殖器官形態的精細觀察。《本草綱目》中描述蛇床的形態中寫道:“其花如碎米,攢簇。其子兩片合成,似蒔蘿子而細。亦有細棱。凡花實似蛇床者,當歸、芎、水芹、胡蘿卜是也。”這裡所提到的植物,都屬於傘形科。

  他在《本草綱目·凡例》中說:編排“部”的順序時,是遵循“從微至巨”和“從賤至貴”的原則的。這說明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意識到動、植物界存在著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自然等級。這在他的動物分類系統中反映得尤為明顯。他的分類方法雖還不夠完善,但以動、植物的形態、性味、習性、生境、用途等為依據,類聚群分,把植物納入5部(綱)28類(目),把動物(包括人類)納入5部(綱)18類(目),各種動、植物,又各以類從;這種以綱(部)統目(類),以目(類)統種,有條不紊的分類方法,在當時,無論是在中國或是在世界,都是很先進的。

  在《本草綱目》中,各種動、植物,首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為集解、釋疑、正誤,再次為氣味、主治和附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取舍精當,切合實際。在釋名中將各種動、植物古今不同的稱謂,分為“正名”和“別名”,以最早著錄的為“正名”,其餘的都列為“別名”並分別註明其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統一瞭生物的名稱。在“集解”項目中著重描述各種動物或植物的形態、生態、產地以及用途等。例如對於鵜鶘,不僅合理地將它放在鳥部水禽類中,而且對它的形態、生態作瞭逼真的描述:“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喙長尺餘,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頜下胡大如數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卷四十七)對蘄州命名的蘄蛇(俗稱白花蛇)作過實地考察,並在《本草綱目》中作瞭準確的描述:“花蛇(即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肋有24方勝紋,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

  此外,《本草綱目》還收載瞭200多種礦物藥,並對這些礦物藥的形狀、顏色、鑒別和探掘方法做瞭描述;《本草綱目》在化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如對金屬與合金的區別的記述比前人詳細得多。李時珍還對中醫理論和疾病的診斷作瞭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和《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後3種已失傳)。

  萬歷二十四年(1596),即李時珍逝世後3年,《本草綱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即金陵版。1603年又在江西翻刻,此後被輾轉翻刻瞭幾十次,促進瞭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和對動、植物的研究。17世紀初《本草綱目》就傳入日本,至遲在18世紀初傳入歐洲,並相繼被譯成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種文字,對世界醫藥界和博物學的研究產生瞭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