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以下第一個具有自由表面的連續穩定含水層中的地下水。通常分佈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之上(圖1)。

  潛水含水層表面為自由水面,稱為潛水面。從潛水面到隔水水底板的距離是潛水含水層厚度。潛水面離地面的距離為潛水埋藏深度。由於潛水含水層上面不存在隔水層,在全部分佈范圍內都可能接受大氣降水或地表水的補給。潛水有以下幾種排泄方式:一種是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處向水位低處流動,最終以泉或滲出等方式排泄於地表或地表水體中;另一種是在太陽熱能影響下,以蒸發及植物葉面散發方式經由包氣帶泄入大氣;此外,潛水也可以向深部的承壓水排泄。潛水通過包氣帶同大氣圈及地表水圈發生密切聯系。豐水季節,潛水接受大氣降水與地表水的補給,潛水位上升。幹旱季節,補給減少而排泄不斷進行,潛水位下降。因此,潛水的動態變化大,它積極參與水文循環,資源容易補充恢復。

  潛水的水質變化大,由每升水含鹽僅數十毫克的淡水,直到數百克的鹵水。濕潤氣候及強烈切割的地形,因潛水徑流循環而蒸發微弱,往往形成淡水。幹旱氣候下,地形低平處,蒸發強烈,徑流微弱,多形成咸水和鹵水,並導致土壤鹽漬化。潛水上部沒有隔水層,水質易受污染。潛水面通常不是水平的,而是呈向排泄區傾斜的曲面。潛水面上各點的高程稱潛水位。按一定高程間隔,把潛水面上潛水位相等的各點連成線,即得潛水等水位線(圖2)。垂直於等水位線方向,即為潛水的流向。根據等水位線可以判斷潛水與地表水的補給關系。

  潛水與土壤植被關系密切。潛水埋藏過淺時,毛管飽和帶接近地面,造成土壤沼澤化。幹旱地區還會導致土壤鹽漬化。利用地表水灌溉不當,會使潛水面上升,人為造成次生沼澤化或鹽漬化。在幹旱地區過量抽取潛水,使潛水埋藏過深,植物根系因吸收不到足夠水分而枯萎。因此,潛水是生態的一個敏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