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系統採集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氣體樣品,分析氣體的化學成分和其他地球化學特徵,發現氣體異常,以達到礦產勘查等目的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

  氣體化探始於1929年,以烴氣測量圈定含油氣地段開始。到瞭40~50年代,逐漸建立起一套比較系統的方法基礎理論(見油氣化探)。其後,人們在金屬礦床上方亦發現有各種氣體的異常,如O、CO2SO2、HS、Rn和Hg蒸氣等,並將氣體化探擴大應用到金屬礦產的普查與勘探上。

  氣體異常 指以氣體狀態存在的地球化學異常,它可以存在於近地面的空氣中,也可以存在於岸石或土壤的空隙內。氣體分散暈是指氣體自濃度最高的產源向地表、下大氣層及周圍介質分散的一種地球化學異常模式。與其他地球化學分散暈在性質上顯著不同之處是,氣體分散暈是一種動態體系。這是由於在暈中氣體的補給與逸散,吸附與解吸,溶解與脫氣之間通常保持著動態平衡狀態。一旦有某些因素發生改變,如氣源衰竭或氣壓下降、氣溫上升等,氣體測量的結果常不會重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能保持異常的存在。

  氣體源 根據氣體的成因和產出的深度,可將氣體源劃分為3類。①地球內部脫氣的產物,包括在高溫高壓下從地幔物質中分異出來的氣體(如H2O、CH4SO2等)和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Rn、He和H2等。這些氣體有兩個特點:一是深源性,它們通過火山構造、深大斷裂以及上覆巖層和沉積物中的裂隙系統向地表噴發或逸散;二是流量隨時間的變化較小,在分佈上與地殼大構造骨架的模式密切有關。②在礦床形成時被帶入礦體或圍巖中被封閉固定下來的同生氣體,以及礦床進入氧化帶後經化學反應而生成的後生氣體。前者包括被保存在晶面之間的氣體分子,以及被封閉在氣液包裹體內的氣體;後者則主要包括當前用於氣體化探的各種氣體,也包括烴類氣體。這些氣體的產源較淺,並且是構成礦床氣體分散暈的主要物質。③生物成因氣體,即生物活動、新陳代謝作用產生的氣體,如CH4CO2H2S等。這些氣體的種類與前兩類有時相同,產出於地表或近地表處,因此,它們是氣體化探的主要幹擾因素,它們混擾或掩蓋瞭來自更深部的有用信息。為排除這些幹擾,研究瞭各種有效措施,如加大采樣深度,采用多指標綜合測量方法,采用同位素比值測量等。

  測量方法 根據不同的采樣介質,可將氣體地球化學測量劃分為以下4種方法:①大氣測量。主要采集近地表大氣,研究其中有關的氣體組分的濃度及其空間分佈特征,由此追索氣源。②壤中氣測量。系統采集保留在土壤礦物顆粒之間孔隙中的自由氣體,或被礦物顆粒表面吸留的呈疏松結合狀態的氣體,研究其有關氣體組分。③巖石氣測量。研究保存在巖石結晶面之間或內部各種孔隙(如氣液包裹體)中的氣體分散暈,借以追索盲礦體。④水中(溶解)氣測量。研究溶解於水中的有關氣體分散暈,借以評價或圈定含礦遠景區、段。

  為適應氣體異常的特點,多年來不斷地改進瞭測量技術,發展瞭一些較好的氣體測量方法。①深部氣體測量法。主要是加大采樣深度到6~20米或更深,使采樣層位穿過生物活動最強烈的表層。由於深部受地表氣象因素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測量的結果穩定而可靠,但其成本高、效率低。②土壤吸附氣測量法。系統采集土壤樣品,利用真空,加熱或稀酸使被吸附(留)在土壤顆粒表面的氣體解脫出來。這種測量的結果較壤中氣測量更穩定,是使用較普遍的方法之一。③累積式氣體測量法。將選擇性的或通用的氣體吸附劑埋入地下一段時間後,再取出分析。由於吸附劑的吸附效率較粘土礦物高,且不受不同采樣點上土壤組成變化的影響,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由於埋放時間不能太長,回收時還需增加勞動量,一般比較適用於較大比例尺的詳查。④多指標氣體測量法。采用多指標分析儀器(如氣相色譜儀,質譜儀等)或聯測技術(如將測氡儀與測汞儀聯用等),往往可同時得到數種至數十種指標的數據。它通常與累積式測量結合使用,並采用多元統計方法進行數據處理,有效地排除各種幹擾,取得有用信息。⑤地氣測量。其原理是來自深源的各種氣體,呈顯微氣泡在水中向上遷移,經過礦化帶時,可攜帶少量與礦有關的元素組分直至地表。可捕集氣體,用極靈敏的分析方法測出Cu、Pb、Zn、As甚至Au等的異常。這種新的氣體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很有發展前景。

  由於氣體分子的遷移能力極強,能夠穿越厚層的地下水和覆蓋物而到達地表。因此,對尋找被巨厚層運積物覆蓋的埋藏礦、斷裂構造和位於地下深部的盲礦來說,氣體化探具有十分良好的前景和實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