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學傢。1897年8月24日生於江蘇興化縣,1961年12月12日卒於呼和浩特市。1916年入聖約翰大學,1918年轉入金陵大學林科,1921年畢業後考取清華學校公費留美,進入耶魯大學林學研究院作研究生。1923年獲碩士士學位。1925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在金陵大學任教(1925~1926),後在南開大學(1926~1929)、清華大學(1929~1936)任教授。抗戰時期隨校內遷,在長沙臨時大學(1937~1938)、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38~1946)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清華大學(1946~1951)任教授。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任教授及植物學教研室主任。1955年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1957年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

  他於1925年回國後致力於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和植物群落學研究。在植物生理學方面曾研究過光合作用、植物細胞吸水力、植物生長素和植物器官及組織的離體試管培養等。他在南開大學任教時,因陋就簡,通過數水生植物發出的氣泡來測定光合作用的速度,發現光強或光的顏色改變時,光合速度有瞬間效應,即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達到恒定的速度。這個成果是發現光合機理中有兩個光反應的先驅,比國外相似的發現早十幾年。他利用離體培養法研究銀杏的胚胎發育過程的工作是中國人工培養植物組織和器官的開端。他作為生態學傢十分重視野外考察。在清華大學時,他率領學生跑遍瞭北京附近的山區。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他率同學步行1500多公裡,沿途觀察西南山區的植被情況。在昆明8年,他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昆明西山為例,講授植物生態學。1949年後,他先後參加瞭海南、河北、甘肅、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青海、寧夏等地區的考察,並撰寫瞭專題報告、論文。1958年他總結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資料寫成《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的發展》一書,綜述瞭這些學科發展過程並闡述瞭中國應著重研究的方向。他還創辦瞭中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學專門刊物──《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他倡導編寫的《內蒙古植物志》已出版四卷。

  他熱心於祖國的教育事業,數十年間,在國內各大學先後講授過普通生物學、植物學、植物解剖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等課程。他在花甲之年出任新籌建的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時,不幸患腦血栓,病情稍平穩即赴任,積極進行籌備工作並捐贈瞭自己的全部藏書。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培養瞭大批專門人才。1979年中國植物學會50周年及中國植物生態學會成立大會,決定出版《李繼侗文集》,紀念他的功績。該卷已於1986年科學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