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溫條件下形成的區域變質巖。礦物成分主要有紫蘇輝石、透輝石和斜長石,普通角閃石和黑雲母亦較常見,有時還有條紋長石、石英、石榴子石、堇青石和藍晶石等,副礦物主要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等。麻粒巖的定義已趨統一,例如,它是麻粒巖相變質的巖石,長石有一定的含量,無水鐵鎂礦物中紫蘇輝石為主要特徵礦物,結構主要是花崗變晶結構等。但在鐵鎂礦物和長石含量等方面,尚有分歧。一種意見認為麻粒巖中的鐵鎂礦物含量不大於30%,其餘應為淺色礦物,暗色礦物含量超過30%者不歸入麻粒巖類。。另一種意見認為麻粒巖中暗色礦物含量可達80~85%。還有的認為麻粒巖中紫蘇輝石的含量應占暗色礦物的一半以上。麻粒巖形成時,水壓大大小於固體總壓,溫度大致為700~900℃,壓力為0.7~1.2×109帕,相當於25~40公裡的深度。關於麻粒巖的成因,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原先位於地殼上部的原巖因某種構造作用而埋藏到地殼深部,由於高溫變質作用,形成瞭麻粒巖相的礦物組合。70年代以來,有的地質學傢提出瞭一種以深成作用為基礎的板底墊托機制的新看法,他們否認麻粒巖原巖的上地殼性質,認為麻粒巖的原巖是上地幔派生的巖漿巖,巖漿從下面直接墊托於地殼底部,從高溫開始冷卻,並在麻粒巖相條件下結晶。有的學者提出瞭另一種板底墊托機制,強調麻粒巖形成於科迪勒拉型大陸邊緣,原巖為俯沖洋殼部分熔融的產物。麻粒巖主要屬早前寒武紀,在太古宙分佈最廣,其他時代少見。在麻粒巖分佈區有豐富的礦產,如金、銀、鉻、鎳、鉑、銅、鉛、硼、石墨、壓電石英、寶石、雲母、金紅石、夕線石、磷礦等。因此,這些地區是重要的普查找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