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最高等的1門。現在已知的脊索動物約有7萬多種,現生的種類有4萬多種。

  特徵 脊索動物均具三點重要特徵。①脊索:身體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條縱走棒狀物,位於消化道的背面、神經管的腹面。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原腸背側的一部分細胞離開腸管而形成;它是由許多內部富有液泡的細胞構成,外面圍有一層或兩層結締組織鞘,稱為脊索鞘。整條脊索既有彈性,又很結實,能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低等脊索動物終身身有脊索,有的類群脊索僅見於幼體,高等類群隻在胚胎期間出現脊索,成長後即由分節的脊柱取代。②背神經管: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呈管狀,位於身體的背中線上,脊索的背面。背神經管由胚胎背部的外胚層凹陷形成,管內充滿腦脊髓液。高等類群的背神經管分化為腦和脊髓兩部分。③咽鰓裂:消化管前端咽部兩側左右成對排列的數目不等的裂孔。咽鰓裂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其間的咽壁上著生充滿血管的鰓。在低等類群中終身存在,高等類群僅出現於胚胎期或幼體期(如蝌蚪),成體期完全消失(見圖)。

  脊索動物還有一些次要特征。例如:心臟如存在,總是位於消化道的腹面;循環系統為密閉式(尾索動物例外);大多數脊索動物血液具紅細胞;其中的血紅蛋白是高效能氧的運載者;內骨骼;尾部如存在,總是在肛門的後方,構成特有的肛後尾。

  脊索動物還有一些性狀與高等的非脊索動物相同,如後口、三胚層、次級體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等,說明脊索動物是由非脊索動物進化而來。

  起源和進化 現存低級脊索動物,如海鞘、文昌魚等,由於還未具堅硬的骨骼,至今還未發現它們的化石祖先。因此關於脊索動物的起源,還隻能用比較解剖學的和胚胎學的證據推測。脊索動物的假想祖先,可能是一種蠕蟲狀的後口動物,具有脊索動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出現於古生代的早期,距今有5億年左右。稱為原始無頭類。原始無頭類繼續發展進化,成為原始有頭類,即脊椎動物的祖先。一部分特化為旁支,演變成現在的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原始有頭類以後向兩方面發展,一支成為無頜類,一支成為魚類。無頜類中的甲胄魚便是最早的脊椎動物。現在的圓口綱動物是無頜類僅存的代表。

  魚類開始出現是在距今約4億年的古生代的中期。最早的魚類,即是最早的頜口類,叫棘魚,以後分化發展為各種魚類,其中,古代的總鰭魚類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由總鰭魚類演變為四足登陸的兩棲類;這是脊椎動物從水中到陸地的進化,是脊椎動物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兩棲類的繁盛時代是在距今約3.5億年的古生代的後期。

  古代兩棲類中的堅頭類已被證明是爬行類的祖先。爬行類中的一群假鱷類在距今約1.8億年的中生代中期,演變為鳥類;另一群,名獸形類,在中生代早期,距今約3.3億年,即已演變為哺乳類。

  分類大綱 脊索動物門下分3個亞門,12綱(其中1綱已絕滅)。

  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 包括玻璃海鞘(Asci-dia)、柄海鞘(Styela)等約2000多種單體或群體生活的海生動物。有3綱:尾海鞘綱(Appendiculariae)、海鞘綱(Ascidiacea)和海樽綱(Thaliacea)。

  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 包括30種海棲魚形小動物,種類雖不多,但在動物學上卻占有重要地位。僅有1綱──頭索綱(Cephalochordata)。代表動物為文昌魚。

  以上兩個亞門屬低等脊索動物,又總稱為原索動物(proto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脊索動物門中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的一個亞門,現存種類有4.1萬餘種,占據著極其多樣的生活空間。中國有近5000種。

  本亞門共有8綱,其中盾皮魚綱(Placodermi)已全部絕滅,現存7綱是:

  圓口綱(Cyclostomata)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以上3綱統稱為魚類(Pisces),它們是終生生活於水中的動物(海洋和淡水),用鰓呼吸,成對附肢為鰭(胸鰭和腹鰭)。現知全世界有2萬多種,中國有2800餘種。

  兩棲綱(Amphibia) 包括大鯢、蠑螈等有尾兩棲類和青蛙、蟾蜍等無尾兩棲類共2500多種,中國有190種左右。

  爬行綱(Reptilia) 胚胎發育中已發現羊膜,與鳥綱和哺乳綱同為羊膜動物(Amniota),包括蜥蜴、蛇、龜等約6300種,中國有300多種。

  鳥綱(Aves) 世界有8900種左右,如雞、鴨、鴿等已為人類馴養,中國約有1180種。

  哺乳綱(Mammalia) 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最復雜的一個高等類群。現知有4200餘種,分佈幾遍全球,廣泛適應輻射於陸棲(如虎、馬等)、穴居(鼠類)、飛翔(蝙蝠)和水棲(鯨)等多種生活方式;中國約有41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