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科蛙屬的1種。俗稱山雞,石棱,石坑,穀凍。主要分佈於華東和華南地區。鄰近喜馬拉雅山區的國傢(緬甸、越南、印度、錫金、尼泊爾)均有分佈。體長80毫米以上,大的可超過100毫米(見圖)。

蛙體肥碩,後肢有力,趾間全蹼,適應水棲遊泳。雄蛙胸部滿佈黑色角質刺,前臂極粗壯,內側3指有發達的錐狀婚婚刺,這些結構可能與在流溪中抱對產卵有關。背面深棕色,有的有不規則淺色斑,也有的體側自眼後至胯部各有一淺色縱紋。體色與所棲息的流溪沙石泥底的顏色相適應。成蛙白天隱藏於石縫或石下,夜出活動。繁殖季節發出“梆、梆、梆……”的鳴聲,宏亮而粗獷。5~9月產卵。大多5~12個外層膠膜相連,成為一串,一端粘著在倒於溪中的樹枝或石下。卵乳白色,徑約4毫米。蝌蚪深棕褐色,尾的肌節背面有3~5個深色斑;體肥、尾長、尾肌發達,遊泳能力甚強;下唇較寬,下唇緣乳突內側還有一排整齊的乳突。蝌蚪可越冬,翌年完成變態。成蛙是各產區人民喜愛的副食品。湖南民間常用成蛙與草藥“夜關門”燉食,據傳可治小兒遺尿癥。